北京药铺历史

北京药香最沉的几大老铺都在城南

历史背景

清兵入关进北京后,多尔衮下令在内城的汉人一律迁到正阳门之外的外城,内城不准设会馆、戏楼、妓院,许多店铺被强迫着迁到南城。这样,店铺、酒楼、茶肆、摊贩小商,就在正阳门外蜂攒蚊聚,把那里闹成了那时的京城平民的商业文化娱乐区。有别于前门内皇城里的达官贵人的生活居住区,当时多是居住着京城的平民和全国各地来京城的人,所以南城的老药铺多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悠客”感言

又当冬令进补时节,寒风起处想起能“滋阴补肾”的老药铺,回眸望去,城南已是药香满街几百年了。《大宅门》《大长今》,带火了荧屏收视,带红了老药回现实。百草之乡,药汤伴浓美味入饭食。

清末主宰北京城药业的几大老药铺说法不一,但全在城南

同仁堂:“都门药铺属同仁”响当当的御用药铺

万全堂:最讲究“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鹤年堂:取淮南子中“鹤寿千年,以极其游”之意

千芝堂:传说藏有千万灵芝

庆仁堂:清末举人写的匾额

德寿堂:最会做广告,钟楼上有列小火车,每隔一小时会跑出来,目前北京市唯一完整保留店堂原貌的老字号药店

北京城最大的药王庙在天坛附近的东晓市,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似乎有药王爷神明的启示和保佑似的,在老北京城,药业发达。而且名号最响的几乎都在城南。

过去卖药的药铺,最早分生熟两铺,生铺是采购来大批药材后用古法炮制之后批发,熟铺是再精加工后卖成药。旧北京像讲究有四大花旦一样,生铺有四大药行之称,均在城南:花市上头条的“隆盛”和“天成”、花市上二条的“惠风”、打磨厂的“天汇”。它们有北方帮、南方帮之分,“隆盛”和“天成”是北方帮,药材多来自中药材古地河北安国;“惠风”和“天汇”是南方帮,一经营白术、元参等,一专从川广进黄连、厚朴、杜仲、藏红花、羚羊,都是贵重药材。

最早生熟两铺,是相互并存发展,熟铺渐渐做大,将采购炮制与精细加工研制于一体,取代生铺,成为气候,是清末民初的事。北京城后来称之为的四大药铺:同仁堂、鹤年堂、千芝堂、万全堂,便是这时候造就的名声。主宰着北京城药业的这四大老药铺,恰恰也都在城南。

同仁堂:从手摇串铃的游医,到制御药的官药房

同仁堂是龙头老大,同仁之名取自易经,意为无论亲疏远近一视同仁,讲究一个医德。清末竹枝词中,有“都门药铺属同仁”和“买药逢人问乐家”之句流行。

同仁堂开业于康熙八年(1669),门脸在大栅栏,制药厂在西打磨厂,祖上是从浙江来京的手摇串铃的游医,又称铃医。到了乐显扬这一辈,成为了清太医,时转运来,他将祖上的秘方和宫廷的秘方结合一起,创办了同仁堂。自雍正初年(1723)起,就特制宫中御药,据说现在故宫里还有老佛爷吃剩下的同仁堂的乌鸡白凤丸。因是制御药而获有特权,可以预支官银,调高药价,同仁堂的地位不可一世。1900年庚子大栅栏一场大火,烧了同仁堂,药铺里又住进八国联军。称雄200年的同仁堂,结束一蹶不振的状况,是解放以后的事情了,风光一时的乐松生,是乐家第十三代传人。

北京药铺历史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