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禹王碑”论证夏朝都城阳城在开封

长翟(狄)氏为东夷人,是舜帝的后裔。东夷文化的典型特征是“崇日崇鸟”,即以太阳鸟为图腾,以太阳神为祖先神。太阳鸟被后人称为“凤凰”,即“鸾鸟”、“风(后)鸟”,或称“逢(封、蜂)鸟”等。无论怎么称唿,都与开封一带的“浚”水、“逢”泽、启“封”、“阳”城等地名密不可分。

所以,帝舜的后裔长翟(狄)人,甚至东夷人的故乡也在中原开封,都是以太阳鸟为图腾的鸾鸟氏族人。《水浒》中李逵之所以要“杀去东京(开封),夺了鸟位”,就与东夷人文历史有关。

开封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地区

开封有很多大禹治水留下的遗迹。据东汉时期《水经
河水》记载:河水“又东过荥阳县北,蒗荡渠出焉。”北魏郦道元注释说:“大禹塞荥泽,开之以通淮、泗,即《经》所谓蒗荡渠也”。开封一带的先民最先使用了火、最早驯化了狼或狗为家犬,世人称其为“狄(翟)”人,也称“天狼氏”,或“狼荡(汤)氏”。大禹在开封治水修建狼荡渠,就因狼汤氏,即狄人居住地而得名,至今开封西北部仍有狼城岗的地名存在。开封的“蒗荡渠”,也称“鸿沟”、“汳(汴)水”,是大禹早先治水的地方。
开封杞县古称“雍丘”,是《禹王碑》中所叙述的“灉水”流经之地。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肥阳城,县东北二十里,按(三国魏文帝时期)《城冢记》云:‘禹治洪水时,在肥之阳所筑’。”其中的“县”为雍丘,在今杞县东北古浪荡水南岸。

《太平寰宇记》还有不少类似的记载。如:杞县雍丘有“祺城,在县西北一十八里。按《陈留王袭封雍丘王表》云:‘禹祠原在此城,汉光武迎其神,移在雍丘城内。……《尔雅》曰:‘祺者,吉祥名’。”又如:开封北部的封丘有“期城,在县西南七里。按《城冢记》云:期城者,夏禹理水时所筑”。“期城”在东夷鸟人长翟(狄)氏居住地——长丘,也是《禹王碑》中叙述“沮水”的所在地。再如:开封兰考有“簸萁城,在(古考城)县北四十六里。按《城冢记》:禹治水时所筑。”簸萁城大致在今兰考东北方向。这里历史上河水频繁泛滥,是大禹治水的一个重要地段。

开封周边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还有很多,充分说明这里处于上古时期《禹王碑》所叙述的“三河”地区,是舜、禹帝王都的畿地,自然也是治水的重点区域。大禹治水的成功,直接给上古时期的开封人民带来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开封人民爱戴大禹,不仅有很多赞扬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而且还修建了多处祭祀之地缅怀他的功德。开封禹王台、杞县禹祠就是其中的重要证据。

大禹居住的阳城在今开封南郊
舜帝出生于开封北部的浚水,是开封俊鸟氏族领袖,他和妃子娥皇、女英,或称羲和、常仪在开封的舜帝帝都九成台成亲。据先秦古籍《山海经

大荒南经》记载:“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十日”即十个太阳鸟部落,其中包括长翟(狄)人。羲和、常仪是古代掌管天文历法的部落,她们出自对历象观测具有较长历史和丰富知识的母系氏族,也称“西王母”氏族,早期曾经是黄帝政权的官。据东汉天文学家刘洪《律历志》记载:“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容成综此六术而着《调历》。”所谓“占日”、“占月”,是指观测太阳、月亮,计算日历和月历,确定季节,安排历法。直到了舜帝时期,羲和、常仪所在的母系氏族仍与舜帝氏族保持着通婚关系。

舜帝去世后,下葬在封丘东部黄陵冈鸣条苍梧山一带。这里距离舜帝帝都九成台(即黑池)和夏都阳城(禹王台)均约30余公里;距夏代七世王杼的王都老丘,即开封县杜良乡国都里约10公里。大禹作为帝舜执政官,其封地和居住地必然不会距离帝都九成台太远。否则,无法行使执政管理职能。

据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记载:“禹都阳城。”赵国史书《世本·居篇》也记载:“禹都阳城,在大梁之南。”据明代《如梦录》记载,开封“西门内大街,有大爪儿隅头、小爪儿隅头”。“爪儿隅头”,也称“隅头山”,或称“隅山”、“嵎山”,是大禹后裔居住之地。阳城位于“隅山”的东南方向,彼此相距约5公里。阳城的南面就是大名鼎鼎的逢泽,也称“逢忌”、“逢池”、“蓬池”、“服泽”、“百尺陂”等,是大洪荒时期海水退潮后,在中原地区遗留下的几个大泽之一。

阳城地处大梁隅(嵎)山东南、逢(服)泽之北,按照“山南水北为阳,是上等风水”的古代习俗观念,大禹称王之后,便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王都。所以,开封后人一直将其称之为“禹王台”,以表达对这位先祖的爱戴和敬重。总之,开封是“禹王碑”所记载的大禹治水之地,也是夏禹所都之阳城所在之地。

 

 

夏商开封建都与方国


通过“禹王碑”论证夏朝都城阳城在开封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