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都城东京城水陆城门考补

开封是中国历史上重要古都。近年来,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北宋东京城,不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考古角度都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深埋地下8米的北宋东京城的神秘面纱,正一层层地被揭开,东京城的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举世闻名。然而,从史籍记载到今人研究,对于东京城城门数量的叙述均不统一、不完整。笔者就此一一考证,希望能得到准确的数字,并补充、命名了四座水门。

外城

《宋史》卷八十五记载:

新城周回五十里百六十五步。南三门:中曰南薰,东曰宣化,西曰安上。东二门:南曰朝阳,北曰含辉。西二门:南曰顺天,北曰金耀。北四门:中曰通天,东曰长景,次东曰永泰,西曰安肃。汴河上水门,南曰大通,北曰宣泽。汴河下,南曰上善,北曰通津。惠民河,上曰普济,下曰广利。广济河,上曰咸丰,下曰善利,上南门曰永顺。其后又于金耀门南置开远门。[1]

这一段记载,“南三门”、“东二门”、“西二门”、“北四门”,明明白白说的是陆行门,紧接着仿佛是专说水门的,却记入了大通、宣泽、上善、通津4座陆行门。《宋会要辑稿·方域》记述东京外城,是按南、东、西、北4个方向将水陆城门一起说,条理比较清楚,但上善门、通津门被称为“汴河东水门”,大通门被称为“汴河南水门”,宣泽门被称为“汴河北门”[2]。两书用词给后人造成很多误导,如1979年《开封市历史学会成立纪念专刊》中,开封前辈学者孔宪易的《漫话开封》一文说:“正因为汴河上下流有四门,近人在绘制东京示意图时,汴河出入东京外城时,皆双股而进,双股而出。今天我们这幅图已把它修改了,皆单股而进,单股而出。”两书记载东京外城的水陆城门是一致的,数量都是21座,但这个数量并不完整。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中的记载,比正史多了两座门,而且把汴河进出外城时水陆城门的形制说清楚了:

新城南壁,其门有三:正南门曰南薰门;城南一边,东南则陈州门,傍有蔡河水门;西南则戴楼门,傍亦有蔡河水门。蔡河正名惠民河,为通蔡州故也。东城一边,其门有四:东南曰东水门,乃汴河下流水门也,其门跨河,有铁裹窗门,遇夜如闸垂下水面,两岸各有门,通人行路,出拐子城,夹岸百余丈;次则曰新宋门;次曰新曹门;又次曰东北水门,乃五丈河(广济河)之水门也。西城一边,其门有四:从南曰新郑门;次曰西水门,汴河上水门也;次曰万胜门;又次曰固子门;又次曰西北水门,乃金水河水门也。北城一边,其门有四:从东曰陈桥门;次曰封丘门;次曰新酸枣门;次曰卫州门。[3]

上文所记“东水门”,“其门跨河”,“两岸各有门,通人行路,”显然是并排3座门。《宋史》、《宋会要辑稿》的记载少了东水门、西水门。《东京梦华录》的缺点也很明显,除东、西水门外,其他水门都有正式名称,均未记上。汴河两岸的4座陆行门名称也未记上。另外“西城一边,其门有四”,下面所记是5座门,应该是“其门有五”。几种记载相互参照,东京外城水陆城门数量达到23座,但这仍然不是东京外城水陆城门的最后数量。在外城东墙善利水门(东北水门)处的广济河南岸,还有一座名字也叫善利的陆行门。北宋汪藻《靖康要录》记载,在靖康二年(1127)三月十日,“是日至夜风雨大作,城中什物并搬出京北善利门”。靖康二年二月北宋亡国,该记载说明金兵攻下东京后,很多掠夺的物资都是从这里运出城的。北宋陈师道还有《九月十三日出善利门》五言律诗一首存世。

后世学者研究北宋东京城的各类专着,大都按《宋史》和《宋会要辑稿》等史籍的记载,记述东京外城共有水陆城门21座[4][5]。现在我们将缺漏的补上,自南墙开始,顺时针方向来数一数东京外城的城门数量并简单分析说明。

南墙5门:东为宣化门,次为普济水门,中为南薰门,次为广利水门,西为安上门。《东京梦华录》中的城门名称多为俗称,此处采用正式名称。普济水门靠近宣化门,广利水门靠近安上门,故未设陆行门。

西墙7门:南为顺天门,次为大通门,次为西水门,次为宣泽门,中为开远门,次为金耀门,北为咸丰水门(西北水门)。咸丰水门靠近金耀门,故未设陆行门。

北墙5门:西为永顺水门,次为安肃门,中为通天门,次为景阳门,东为永泰门。永顺水门靠近安肃门,故未设陆行门。

东墙7门:北为善利水门,次为善利门,中为含辉门,次为朝阳门,次为通津门,次为东水门,南为上善门。外城东墙含辉门以北半个东墙,善利门是唯一的陆行门。

宋廷出于实际需要和安全防范等方面的考虑,除了汴河穿过东京外城西水门和东水门时分别在两岸设了两座陆行门外,穿过东京城的4条河流再无第二例。有的水门只设一座陆行门,有的就是单独一座水门。

重新考证补充,东京外城的水陆城门数量不是21座,而应是24座。这24座门中的永顺水门,因历史和记载等原因,让后人产生的误解最大,有必要在这里单独说明。

永顺水门是广济河的两座上水门之一。建隆二年(961)广济河(当时称五丈河)以金水河咸丰水门为上水门,熙宁八年(1075)后引汴河入广济河,广济河又以城北原水门为上水门,熙宁十年(1077)命名其为永顺水门,这是不以金水河为上源之后新命名的水门,所以与咸丰水门无关。上文所引《宋史》卷八十五中有“广济河,上曰咸丰,下曰善利,上南门曰永顺”一句,“上”指广济河的上水门,第一个“上”字指广济河的第一座上水门咸丰水门,第二个“上”字指广济河的第二座上水门永顺水门。一个在西墙,一个在北墙,方向是不一样的。广济河自西北向东南流淌,到达东京外城北墙时,要先穿过护龙河,护龙河把广济河分为南北两段,永顺水门位于护龙河南岸的广济河南段上,故曰“上南门曰永顺”。近有学者单从过于简洁的古文字面分析,认为永顺门是咸丰水门南岸的一座陆行门[6],有失考之处。第一,应充分考虑金水河、广济河两河关系的演变发展,造成广济河曾拥有两座上水门的事实。第二,注意永顺水门的命名时间,是引汴河入广济河之后,与金水河已无关系。第三,咸丰水门靠近金耀门,相对偏僻的西北部不可能再设一座陆行门。有力的佐证有两个,《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之一记载:

新城……亦曰外城……南五门……东五门……西六门……北五门:中曰通天,周曰玄德,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曰通天,天圣初改宁德,后复今名。次东曰景阳,周曰长景,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赐名。次东曰永泰,周曰爱景,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次西曰安肃,国初号卫州门,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赐名。次西曰永顺,广济河南水门,熙宁十年赐名。[2]

北宋都城东京城水陆城门考补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