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汉语和阿拉伯语对外来词的借入,看中阿文化内涵( 04-07)
分析汉语和阿拉伯语对外来词的借入,看中阿文化内涵的异同摘要/Abstract摘要:外来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语,吸收的方法主要有音译法、意译法。汉语和阿拉伯语作为两大独立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的特有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吸收了大量外来词。外来词的借入是一种语言、文化的包容性、适应性、再生性的最好体现。本文力图通过汉语、阿拉伯语中的外来词来比较两个民族在语言、文化、性格等方面的异同,探究、分析现今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整合。Abstract:Borrowingsarewordsabsorbedfromotherlanguagesbymeansoftransliterationandfreetransl...
关于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 03-30)
现代汉语 一、现代汉语指什么?(一)先说说语言是什么在说明“现代汉语到底指的是什么”之前,我们想,有必要先简单跟大家说说“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作为一个人,他在社会生活中,有两种活动是始终伴随着他的,一是思维,也就是想问题,思考问题;一是与他人交际,也就是与他人交流思想,交流看法,交流感情。而这两种活动都基本上要靠语言来进行,离开语言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思维和交际。事实上,整个社会都需要靠语言来协调。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某个人类社会一下子都不会说话了,都不会认字、不会写字了,这个人类社会将会怎么样?肯定就会乱作一团。所以说,语言和社会是互相依存着的,语言是人类籍以思维和彼此互相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我们所说的语言,既包括口语,也包...
汉服,传承礼仪上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03-30)
汉服,传承礼仪上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史究竟什么是汉服?旗袍、马褂、唐装是汉服吗?汉服是自炎黄时期到明代时期华夏族(汉族)的衣冠,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文章阐述汉服的定义和特征,汉服复兴问题的思考,以及汉服运动的现状分析。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汉服,接受汉服,进而传承礼仪上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关键词】汉服汉服形制汉服复兴传统文化“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自从2003年王乐天第一次穿着汉服出现在街头,汉服复兴运动就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在祖国两岸和海外发展起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汉服的定义和特征。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公...
大禹治水( 03-27)
大禹治水话说:水利工程师崇伯鲧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水越治越凶,反造成洪水肆虐。造成百姓死亡无数,灾情哀鸿遍野,连一向仁慈宽大的共主,都不轻易饶恕崇伯鲧的疏失,将鲧的职位与脑袋一併给搬了去。只留下了水患后的烂摊子,转交给鲧的儿子禹,意思是暗示禹说:「水不给我好好治厚,下场就跟你老爹一样!」听说禹这小子从小就十分聪明敏捷,对人信守诺言,做事更是认真负责。尧的未来接班人舜知道这小子的优点,对他很是信任,于是就建议尧说:「把水患交给禹来治,请主公放心!」禹接到上级治水的命令,不敢怠慢,立马调集跨部落的诸侯与百姓组成的防灾应变小组。并带着各种测量工具,先把全国各地的山地河川做全面的调查。他们在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树立标记,把天下一共分成了九...
旧西藏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 03-25)
1959年民主改革前,西藏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在1959年民主改革前,西藏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之下,由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三大领主组成的农奴主阶级对广大农奴和奴隶进行极其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西藏人民灾难深重、生存维艰,西藏社会陷入极度贫穷落后和封闭萎缩的状态。——政教合一的中世纪式社会形态。关于旧西藏的社会形态,1904年到过拉萨的英国随军记者埃德蒙·坎德勒在《拉萨真面目》中有详细的记载。他说,当时的西藏,“人民还停留在中世纪的年代,不仅仅是在他们的政体、宗教方面,在他们的严厉惩罚、巫术、灵童转世以及要经受烈火与沸油的折磨方面是如此,而且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也都不例外”。旧西藏社会制度的最显著特征是政教合...
中国藏族宗教现状概况( 03-24)
中国藏族宗教现状概况曾传辉为了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和我的博士后工作报告,我于2002年7月至9月间,先后在青海、西藏、四川三省区对我国藏区宗教与社会现状进行了调研,走访了所到各地省、地(市)、县的民宗局、统战部及重要寺院20余座,采取参观、访谈、座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搜集到大量资料。现据此写成几篇内容相关的考察报告,就教于方家。一、综述在我国56个民族中,藏族是一个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目前我国在藏族聚居区建立了1个自治区、8个自治州和2个自治县,并与蒙古族、哈萨克族、羌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根据2001年4月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关数据推算,藏族人口约541万,...
敦煌写本与唐代吐蕃史的构建( 03-23)
敦煌写本与唐代吐蕃史的构建赵天英杨富学〔摘要〕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是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文献,其中有不少都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786~848年)的作品。就其使用的文字而言,主要有两类,其一为古藏文文献,数量约在12000件左右,其二为汉文文献,数量也非常可观。这些文献主要是佛教典籍,既有佛教经典,又有僧人行记,还有各类释门杂文,真实地反映了前弘期吐蕃佛教的兴盛状况。与吐蕃王朝历史有关的文献数量虽不是很多,但非常重要,如《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用编年的形式记录了吐蕃王朝每年的大事,包括会盟、狩猎、征战、税收等,成为唐代吐蕃史研究的基础。敦煌写本中与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相关的文献数量也很多,为唐代吐蕃社会史、宗教...
吐蕃如何管理广阔征服区域( 03-23)
唐代吐蕃扩张后对军事占领区建制的研究林冠群撰*摘要:吐蕃在青海、陇右地区、河西地区、新疆帕米尔地区及川边临南诏等广阔地域,是如何管理的?本文关注于唐代吐蕃时期,吐蕃在军事佔领区所设的军政机构,学界几个尙待辩证的核心议题。如,军政机构建制的原理及缘由,以及汉史料所载机构名与官职衔,它们是仿自李唐或本土自有的延伸?吐蕃的军事机构设置在何处?各自统辖范围为何?彼此间的阶层统属关系?与中央如何互动往来?兼论首席宰相可有兼任边区军政机构长官的可能性。笔者以汉藏文史料、碑文、简牍与出土敦煌文献考证出发,并实证地检视、评论近现代国际藏学专家着作,综合以上的研究材料,具体地针对前述核心议题,本文指出吐蕃军政机构建制系将本部地方建制,移植于青海后,再...
中国人口在历史上的变迁之谜( 03-22)
您还是龙的儿女,还是华夏汉族人吗?中国人口在历史上的变迁之谜(此文转载自我国台湾学者,观点或有偏颇,仅供借鉴与批判)历史上的中国经过历代战乱,真正的炎黄子孙在中国的国土上已经没有多少了。我们现在的中国人,是由百越集团、苗蛮集团、华夏集团、戎狄集团融合而来的。(也既现代科学证明的四大基因集团)。华夏集团在历史上最残烈的一次灭绝是蒙元帝国的大屠杀,除了当时的一些叛将,顺民能活下来,真正的汉人除了福建一带的客家人(南宋遗民),已经几近绝迹。华夏集团的人口的特徵是黑眼睛,单眼皮。三绺鬍子。A型血。而现在的中国人,大多数都是深褐色眼瞳了。只是到了近代、由于环境的污染和痢特灵的使用,人们的眼瞳都多被黄染了。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发现,在炎黄子孙...
九层妖塔与吐谷浑( 12-28)
九层妖塔与吐谷浑-民族史《鬼吹灯》里的九层妖塔,这个充满诡异又特别恐怖的地方在现实中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现实中的九层妖塔并没有小说中的那么恐怖,也没有让人谈之色变的诡异瓢虫,那么现实中的九层妖塔又是什么样子呢?九层妖塔是我国在1996年考古是发现的热水一号大墓,它是青海都兰吐蕃古墓群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墓葬,墓主应该是吐谷浑王室成员,所以墓葬的级别很高,坐落在热水乡扎马日村的血渭大草原上,考古编号为"血渭一号大墓",整个大墓是由穿木、混凝夯土围墙、石砌围墙等组成。穿木的铺设是上面细且短,下面粗且长,共铺设了九层,再加上在这座古墓在藏族人之间流传着不吉利的传说,认为是“有妖怪的高楼”...
“汉族”做为族称,是何时确定的?( 04-22)
“汉族”做为族称,是何时确定的?-民族史“汉”做为族名称,在清末至民国时,随民族主义高涨而最终确立,为什么不用“华族”和“夏族”?“汉族”与中华民族什么关系?在清末以前的中国典籍里面是找不到“民族”这个词汇的,“民”与“族”都是分别使用的,而且与“族”有关的词汇有“种族”、“族类”、“部族”、“氏族”、“宗族”、“亲族”、“家族”、“士族”、“豪族”、“贵族”、“皇族”、“寒族”、“外族”、“九族”等等.在清末以前的中国典籍里也找不到“汉族”一词,称呼不同的族群一般为“×人”、而非“×族”,如“汉人”、“胡人”、“夷人”、“满人”、“苗人”等.虽能偶见“契丹族”、“羌族”、“回族”等称谓,但并...
“契丹”曾为“汉人”之别名,谈辽金元时期的“汉人”( 04-21)
“契丹”曾为“汉人”之别名,谈辽金元时期的“汉人”-民族史契丹,916年,耶律阿保机创立,后改国号辽,元朝,结束于1368年,被朱元璋明朝驱逐到草原。从辽建立到元失天下共452年,辽宋夏金元是中国民族重组的又一重要时期,之前已经形成的”汉人”含义发生一些变化。除“汉人”继续作为族称外,还曾以“燕人”、“南人”、“契丹”代称汉人。经过长期整合,最后又重新统一到“汉人”上来。辽国是以契丹为主体民族,契丹和汉人共建的封建政权,实行南院北院制,“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契丹人授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姻”。契丹族汉化程度颇高,最终完全融入汉族,辽末便有“契丹、汉人久为一家”之说,可见民族融合之深。到了金朝的时候...
从华夏到汉人 论汉人称谓形成( 04-21)
从华夏到汉人 论汉人称谓形成-民族史周靠军事征服分封天下,最初各诸侯国存在很大差异,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周文化在各诸侯国获得传播和普及,各国间认同感提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内部经济文化发展,人口数量增加,诸侯争雄,诸侯国间联系进一步加强,百家争鸣,各学说虽因理念不同而相互辩难,但却普遍适应民意表现出对大一统的向往。大一统观念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趋于统一,以周天子华夏族为核心的各部族之间交往频繁不断融合的产物,大一统观念加速了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为华夏族过渡发展到汉族,“汉”取代“华夏”成为汉民族族称奠定了前期基础。大一统观念此后一直烙在中国人心中。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
吐蕃人在西域( 03-14)
吐蕃人在西域-民族史吐蕃人夺取大唐西域及其在西域抗击阿拉伯帝国穆斯林入侵唐朝时崛起的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吐蕃很早就在青藏高原过着农耕和游牧生活,阿里地区已发现前吐蕃时期较大范围这业遗迹。吐蕃人称君长为:“赞普”,相当于汉人的天子、皇帝,朝廷官职有大相、副相、都护等。在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的羊同(象雄)等众多部落,开始定都逻些(今拉萨),制定法律,创立官制、军制、建立政权,和同一时期的中原王朝同步强盛起来。在634年,吐蕃遣使通唐共灭吐谷浑。641年,唐遣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结为和亲。唐太宗伐龟兹,吐蕃曾遣兵北越昆仑山(尽管那时高原的气候比现在温和,但吐...
汉藏语系( 03-07)
中国各民族历史,谈到藏族和汉族,从语言来划分的话,这两个民族归类为汉藏语系。该语系语言是全世界使用人数第二多的语系,仅次于印欧语系,中国大多数人口为汉藏语系民族。汉藏语系也称为印支语系。本文专业性很强,要慢慢阅读。汉藏语系最新谱系树如下:汉语语族闽语语支等缅彝语族缅甸语彝语僳僳语拉祜语哈尼语藏语族藏语门巴语羌语族嘉绒语羌语西夏语纳西语白语土家语克伦语曼尼普尔语博多—噶罗语族博多语有人认为汉语在汉藏谱系树的地位可能比较接近藏语,反而汉语和缅甸语或者羌语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汉语没有特殊的地位,没有“藏缅语族”。有少数学者不认为藏缅语族和汉语语族有发生学关系。先了解一下汉藏语系有哪些特点汉藏语法特点汉藏语系各语言以词序和虚词为表达语法意义...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