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和慕容决战参合陂

参合陂之战,是鲜卑拓跋和慕容两部最后争霸中原的决战。战争概述: 公元 395年,鲜卑慕容部的后燕灭掉西燕后,举兵十万征伐鲜卑拓跋部的北魏,自五原师疲而返。拓跋北魏展开千里追袭战,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岱海)大败慕容燕军。慕容后燕数十万大军仅剩数千人返乡。从此拉开了拓跋北魏崛起、一统北方的历史大幕。

拓跋北魏和慕容后燕参合陂之战
拓跋北魏和慕容后燕参合陂之战

拓跋和慕容的争霸,也是拓跋珪和慕容垂两人之间,少年和老年的对决,后浪推前浪,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结局。

拓跋和慕容在五胡乱华中建立了各自的政权,原本之间没有什么冲突。强盛的前秦统一北方吞并了拓跋和慕容二部,公元 383年,前秦在淝水的溃败导致帝国崩盘,一切发生了变化。

鲜卑新秀拓跋珪(公元371年8月4日-公元409年11月6日)走上历史舞台,386年,拓跋什翼犍的嫡孙拓跋珪召集旧部,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呼和浩特市东南)召开部落大会,并取代王位。同年四月,改称魏王,建元登国,并于398年(天兴元年),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或后魏。拓跋珪是为魏道武帝。建立北魏后,拓跋珪展示了他优秀的领导力。北魏一步步崛起,开始向四周拓展疆土,灭刘库仁、刘卫辰部,攻打柔然、高车、库莫溪,渐渐成为北疆霸主。

鲜卑一代枭雄慕容垂(326年-396年6月2日)在拓跋珪建立北魏的同时,也摆脱了前秦的控制,建立了后燕国。慕容垂(又名慕容霸,后因坠马而改名),是前燕皇帝慕容觥的第五子。自幼气度不凡,很得慕容觥的喜欢,一度曾想把其立为太子。而慕容垂很早就显现出了卓越的军事天才,十三岁的时候,他就跟随其兄慕容恪出征,勇冠三军,大败宇文部。后来又在与宇文部、高丽、后赵的作战中屡立战功,为人所称道。但是早期慕容垂表现再怎么出彩,其锋芒永远被前燕最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其兄慕容恪(此人擒获冉闵灭冉魏)所掩盖。慕容恪也发现了这个弟弟的才能并不逊色于己,他死的时候,向当皇帝的侄儿慕容暐推荐,由慕容垂来接掌前燕的军政大权。慕容暐没有听从慕容恪之言,将军政大权交给了慕容评,慕容垂开始他坎坷的政治命运。公元 369年,东晋桓温伐燕,慕容垂临危受命,大败桓温。此战的胜利给他带来的威名,也带来了嫉恨。慕容评与皇后可足浑氏合谋,欲除他而后快。面对皇室内部的打压,慕容垂既不想针锋相对,引起内斗,让亲者痛仇者快,但也不甘成为阴谋家们案板上待宰的羔羊。他选择逃离,带着自己的部属家人逃到了前秦。符坚听说慕容垂来投奔,大喜过望,前燕他只忌惮两个人:一个慕容恪,一个慕容垂。前者已死,后者被逼得投奔自己,前燕剩下的昏君愚臣,都只不过是他符坚的下酒菜而已。慕容垂来投奔的当年十一月,前秦就发动了灭前燕之战,一举吞并前燕。看着自己的国家被吞并,慕容垂外表平静,内心滴血。在前秦的日子依然阴云密布,无论是氐族贵族,还是前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王猛,都视他及鲜卑势力为前秦最大的政治隐患,王猛甚至不惜设计陷害慕容垂。但慕容垂在皇帝符坚的庇护下有惊无险,还被委以冠军将军、京兆尹等要职,开始聚集力量,等待机遇。淝水大败的多米诺效应发生了,符坚墙倒众人推,之前被前秦所征服的北方丁零、鲜卑、羌各族开始反水倒秦。慕容垂的机遇到了,不过对一直对他礼遇有加的符坚,他倒恪守了最后的一丝君臣礼节。淝水之败后,符坚投奔战争中兵力毫无损伤的慕容垂,慕容垂没有立即落井下石,而是将符坚送回了长安,但情意也仅限于此。随后他以祭陵为由,到了邺城,和前秦决裂。

公元 384年,慕容垂比拓跋硅早两年复国,在中山(今河北定州)称帝,国号燕,史称后燕。

慕容垂开始了他的东征西伐,在北方的战场上百战百胜,很快让后燕的势力延及山东、河北及河南、山西大部的地区,成为当时北方诸胡中的强国。

当慕容后燕崛起的时候,塞北的拓跋北魏在拓跋珪的领导下也蒸蒸日上。虽然最初后燕和北魏关系甚好、世代姻亲,但作为北方两大新兴势力,老年慕容垂与青年拓跋珪谁才是北方的真正强者,终究会站在历史的决斗台上,分出一个高下来。

公元 390年,拓跋北魏与慕容后燕联兵大破贺兰、纥突邻等部,这也是双方最后一次合作。次年,后燕扣留了北魏的使者拓跋觚,要求北魏进贡良马,双方撕破脸皮,从合作变为敌对。

公元 393年,慕容后燕进攻由另一个慕容鲜卑人(慕容泓)建立的国家西燕(在今山西、河南一带)。西燕末主慕容永向北魏求救,拓跋珪派拓跋虔、庾岳等将率兵五万救西燕,却以失败告终,最终慕容垂成功地灭掉了西燕。

拓跋北魏、慕容后燕的敌对情绪越来越浓烈。

对拓跋北魏来说,他们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一位年轻而杰出的领袖——时年二十二岁的拓跋珪。而慕容垂虽然亦是一世英雄,但是他已经老了,七十岁了,他的继承人慕容宝是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

慕容垂很清醒地意识到这点,如果将北魏与后燕的对决拖到自己死后,后燕没有胜算。何况老年慕容垂身患重疾,他更急于同时间赛跑,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解决掉北魏。

然而,老谋深算的慕容垂还是轻看了拓跋珪。

公元 394年五月,慕容垂遣其子慕容宝、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率军八万,自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率军北上,另以范阳王慕容德、陈留王慕容绍率一万八千骑兵作为后续,大举伐魏。

拓跋珪虽然年轻,却像狐狸一样的狡猾和沉稳。他看到后燕来势凶猛,采取了避其锋芒的战略,将部落人口、牲畜全部迁徒于黄河以西千里之外,以避慕容宝大军。

敌人避而不战,慕容后燕的十万大军于七月到达了五原,慕容宝却没有乘势挺进渡河,而是不急不缓地收割北魏人留下的庄稼,收割完庄稼后,才开始不紧不慢地造船渡河。

到了九月,后燕的大军渡河。慕容宝并没有老爷子那样的雄心壮志,他更关心的是在后方,老爷子的病情和他如何能平稳地在老爷子死后把权力杖交接到自己手中。

慕容宝的一看二慢三通过乐坏了拓跋珪,他开始筹集精锐部队回返,准备与后燕军一战。

九月,燕军北渡,出师不利,渡河时忽起暴风,渡河不成,还有数十艘船被吹到北岸。魏军将吹过来的燕兵放了回去,以收买人心。

拓跋珪很了解慕容宝的心思,派人于中山至五原的路上设伏,抓获了后燕通

信使者,让这些使者临河对慕容燕军喊:“慕容宝,你爸爸叫你回家披麻戴孝。”(若父已死,何不早归?)

慕容宝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被喊碎了,为了能见父亲最后一面,更为了能顺利地坐上父亲的那个位置,他决定撤军。

十月二十五日,慕容燕军烧掉了渡河的全部船只,结束了这次并不顺利的征程。

慕容宝撤退的时候并没有留下部队阻击和防范北魏军。他认为黄河就是后燕人阻击北魏军的最有力武器,北魏人一时是无法筹集如此多的船只以供大军渡江的。

上天选择了拓跋,抛弃了慕容。决定后燕命运的,竟然是一股由西伯利亚吹来的冷空气。

燕军前脚撤退,五原一带的气温竟然突然急降,奔腾的黄河一夜之间全部冰冻。

天助拓跋北魏人。拓跋珪自然不会放过战机,自己亲率二万魏军精兵于十一月

三日履冰过河追击慕容后燕大军,另派三路大军包抄拦截,向慕容后燕大军撒开铺天盖地的网。

十一月九日,拓跋魏军在参合陂追上了慕容燕军。燕军对此无设防,虽然随行僧人昙猛一再劝慕容宝悉心防卫,以防魏军追袭,但是慕容宝并不听。后来在昙猛一再坚持下,才命慕容麟率三万骑兵居后以防备魏兵,但慕容麟素与慕容宝不合,纵骑兵游猎,毫无戒心。

在参合陂,拓跋北魏人遇见的是一支不设防的部队。

一夜风雪决定一个王朝的兴衰:参合陂之战,看鲜卑拓跋和慕容北方争霸决战!

当夜,鲜卑拓跋部的魏军衔枚潜行,暗中调动,并于次日向慕容氏燕营发起攻击。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慕容燕军几乎一下就溃不成军,四处败逃,自相踏贱而死者不计其数,被杀数万,被俘四万余人,最后仅剩慕容宝率千余人逃出重围,如此战局,岂不将慕容垂气死?

参合陂的失利让慕容垂悔之不及,为自己的自负和轻敌付出惨痛的代价,很快慕容垂从懊恼之中清醒过来,决定再次征伐北魏。朝臣们是持异议的,只有慕容德和他灵犀相通,“虏(指魏国)以参合之捷,有轻太子之心,宜及陛下神略以服之,不然,将为后患。”慕容德说得很清楚了,北魏已经不再把大燕的皇储慕容宝放在心上,如果您再不去征服他们,未来的燕国必定会受到欺凌。

慕容垂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死后,慕容宝挑不起大燕这副重担。燕国三面受敌,南有晋国,西有秦国,北有魏国。他不担心晋秦两国,晋国北伐每每虚张声势,雷声大雨点小,往往不了了之。秦国地处关中,在他的西面既有吕光的凉国,乞伏部的西秦,鲜卑的吐谷浑,又有大大小小的各族政权,晋国也虎视眈眈地盯着长安,姚兴自顾不暇,更不消说打他燕国的主意。而拓跋珪的魏国却不同,北方各族均被其征服,势力遍布草原大漠。参合陂之战后,拓跋珪不会满足做他的草原之鹰,从他拒绝接受燕国封王,早就可以看出他野心的端倪,若其南下,大燕首当其冲。慕容垂后悔自已当初太轻视他了,不过那时也没办法,西燕慕容永不得不除,丁零人不得不讨,以致于养虎为患。现在后悔来不及,一旦自已撒手归天,慕容宝决不是拓跋珪的对手,自己就是拼了老命,也一定要击败拓跋珪,让子孙后代不再忧虑。

参合陂的惨败让慕容宝声望大跌,“燕太子(慕容)宝耻于参合之败,请更击魏。”慕容垂不会让这位活宝再去丢人现眼,他要御驾亲征,当即着手进行军事调动。参合陂之战,燕国主力精锐损失殆尽,只得征召地方部队。慕容垂让清河公慕容会录留台事,代高阳王慕容隆镇守龙城(今辽宁朝阳),阳城王兰汗代长乐公慕容盛镇守蓟城(今北京)。下诏调动慕容隆和慕容盛的龙城、蓟城精锐甲兵集结到中山,准备再次大举攻击魏国,报参合陂兵败之耻。慕容隆的龙城甲兵阵容齐整地进入中山,燕人低落的士气总算稍有振奋。

公元396年,拓跋北魏登国十一年三月,参合陂大战后的第四个月,慕容垂留下慕容德守中山,亲率大军北征魏国。慕容垂深知自己兵少,只能出奇制胜,所以他不从马邑和幽州出兵,直接引兵西奔太行山,也不走太行山已有的隘口,翻越青岭(河北易县西南)到达天门,下令军士凿山通道,艰难地翻越太行山,偷渡桑干川向猎岭(在今山西代县东北夏屋山)进发。慕容垂令慕容农和慕容隆为先锋,突袭平城(在今山西大同)。燕军的奇袭战术取得成效,兵临城下,魏国平城守将拓跋虔才得到消息,仓卒出战,命丧桑干川。魏军于是大溃,燕军攻克平城,尽收魏国部落三万余家。慕容垂率得胜之师北上,命慕容宝和慕容隆为前队,直指云中。

慕容垂初战告捷,北魏阵亡的拓跋虔威名赫赫,他是拓跋纥根的儿子,少以壮勇知名。从小跟随拓跋珪征战草原各部,屡立战功,复国后,赐爵陈留公。拓跋虔姿貌魁杰,武力绝伦,拓跋魏国第一虎将,力大无比,嫌平常的槊(长矛)又细又短,改成大槊后犹患其轻,刃下缀铜铃。他使的弓力是常人的数倍,拓跋北魏历代朝廷都把他的硬弓存在京都平城的武库中做为纪念,让后人瞻仰。拓跋虔临阵杀敌,以槊刺人都要高举过头顶。史书中记载一则故事赞叹他的勇猛无敌,一阵激战中,他曾经一只手把大槊插在地上,驰马伪退,敌骑争着围上来拔槊,丝毫不动。拓跋虔引弓射之,一箭杀二三人,摇槊之徒亡魂而散,拓跋虔从容地令人取槊而去。每次征讨,冲锋在前,“先登陷阵,勇冠当时,敌无众寡,莫敢抗其前者。”就是这样一员无敌的虎将一阵为燕军所杀,拓跋珪听闻拓跋虔的死讯大惊失色,哀伤恸哭,又闻慕容垂亲来,燕军前锋逼近云中川,震惊恐惧,一时不知所措,欲弃盛乐北逃。“魏王震怖欲走,诸部闻(拓跋)虔死,皆有贰心,不知所适。”

燕国的军事形势一片大好,但上天再度葬送了慕容鲜卑。慕容垂的大军途经伤心地,“(慕容)垂之过参合陂也,见积骸如山,为之设祭,”面对大堆大堆的白骨,有多少是燕军将士的父子,或者是他们的兄弟,哀伤之中,士兵们伏倒身躯,捶地挠土,撕心裂肺的哭声一片,“军士皆恸哭,声震山谷。”

慕容垂悔恨交加,看着香气缭绕在静谧山谷中的森森白骨中,这十万士卒儿郎,王公校尉是十余年来跟随自己破苻丕,围滑台,灭丁零,复兴大燕,擒杀慕容永的鲜卑人中的豪杰英雄,一朝化为十万具骸骨,如何不让人心痛、叹息。想自己十三岁带兵,近六十年军旅生涯,经历战阵无数,生平未尝一败,临到风烛残年,竟让自己亲历失败带来的惨痛,悔不该让太子慕容宝带兵,铸成大错,对不住为自己、为大燕出生入死的鲜卑儿郎,慕容垂惭愤呕血,由是发疾,哎!

慕容垂病重,英雄迟暮。可他知道自己断不能停军不前,否则前功尽弃,他乘坐马车继续指挥燕军前进。在平城西北三十里处,实在坚持不下去,这次打击对这个风烛残年的古稀老人太过残酷。慕容垂体验到英雄暮年的悲伤,他出生于战火纷飞的辽东,那一年,慕容鲜卑打下了宇文部的国城,他一生不停的征战,到老也未停息,为先人的祖业复国,为后人的基业打拼,如同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不以贼遗子孙”,慕容垂囊中的军事智谋取之不尽,可是人若死了,再多的智慧也倒不出来,该是多么的无奈与哀伤,他不会恐惧死亡,担心的只是慕容鲜卑和他的子孙。若上天再给一年的机会,他会不会征服草原和大漠呢?

历史不能假设,慕容宝等前锋听到他病重的消息,皆引兵还。原本投降的魏国部落中有人得到慕容垂死亡的消息,偷偷叛逃至阴山,向拓跋珪报告慕容垂的死讯“(慕容)垂已死,舆尸在军。”拓跋珪大喜,整合三军,率大队骑兵向南转进,欲追击燕军。可慕容垂根本没有退兵,驻军于平城,大兴土木,兴筑燕昌城。拓跋珪上当受骗,以为报信的人说谎,急忙引兵还屯阴山。

慕容燕军这才东还,行至上谷之沮阳(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慕容垂终于弃世而去,时年七十一岁。慕容宝秘不发丧,至中山,才下令举哀,满城鲜卑人如丧亲生父亲,哭声一片。太子慕容宝即皇帝位,改元永康,追谥慕容垂为成武帝,庙号世祖。

慕容垂为战争而生,在战争中死去,是慕容鲜卑当之无愧的战神,他为鲜卑慕容部征服中原,复兴灭亡的燕国,先后战败东晋的名将之星桓温和谢玄,两次阻止东晋的北伐,让汉家的英雄们只能临河叹息。外表的敦厚难掩深藏于内心的霸气,慕容皝没有看错他这个儿子,慕容垂成就了大燕的王霸之业。对于天王苻坚来说,慕容垂是伪君子,对于东晋诸将和拓跋珪来说,慕容垂是最可怕的敌人,对于慕容鲜卑来说,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他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代名将。

慕容垂的死无异于泰山颓塌,栋梁轰然倒地,慕容后燕一蹶不振,走向无法挽回的灭亡命运,而拓跋北魏从此开始了一统北方的历史进程。

拓跋和慕容决战参合陂 
  关于鲜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