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为配合打击日渐活跃的宗族活动,理论界也开始批判”族权”,一些报纸和学报刊登了有关文章。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的族权,是宋以来宗族形态的延续,所以批判族权刺激了人们对宋以后宗族形态的关注。当时发表的文章中,有的纯属批判性的政论,如胡玉衡《试论封建家族的反动阶级本质》(《郑州大学学报》1963年第6期),简修炜、艾周昌《论封建族权的反动本质》(《华东师大学报》1964年第2期)也有的学者开始从学术上关注宗族问题,如邱汉生《批判”家训””宗规”里反映的地主哲学和宗法思想(《历史教学》1964年第4期)结合一些宋至清的族规家训论述宗法思想问题。广隶《祠堂–地主阶级压迫、剥削、欺骗农民的工具《宜兴篌里任氏家谱》,(《天津日报》1964年4月15日)利用家谱中的资料对清代一个宗族祠堂进行了阶级分析。傅衣凌《论乡族势力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干涉》(《厦门大学学报》1961年第3期)一文,从族权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长期迟滞问题,他注意到宗族是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的结合,使用了”乡族”的概念,把宗族作为地域社会结构的一部分看待。左云鹏《祠堂族长族权的形成及其作用试说》(《历史研究》1964年第5-6期)一文实证性强,这在当时很难得。该文认为族权要素是祠堂、族产、族规和族长,指出宋元时代已有把祠堂和祭田相结合的事实,族权在明中后期完备,士民不得立家庙的禁限在明中期被打破,到清代宗族组织已经极为普遍,雍正四年清政府设族正,政权和族权直接结合。太平天国兴起,族权就更普遍地和政权直接结合在一起了。该文无论从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搜集,还是对宗族发展史的考察,都有创造性,对后来的宗族研究影响较大。
- 蒙古国是世界上最“哈韩”的国家
- 杨广大破吐谷浑、重连丝路、拓疆数千里,大隋伟业耀烁古今、媲美汉武
- 清朝为什么留辫子
- 满族为什么改汉姓?都有哪些方式?
- 清朝如何区分女子是汉族还是满族?看两“隐秘”部位,一眼分清
- 曹魏时期毌丘俭对东北的远征
- 清代的布鲁特人与中国历史渊源
- 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清败给英法,为什么沙俄却成最大赢家?强掠150万平方公里土地!
- 2003中国新接纳的民族—达曼人
- 藤牌兵是怎样打败沙俄的?藤牌兵又为何在鸦片战争中惨败?
- 羯人石勒是怎样灭掉匈奴刘曜的?
- 乌兹别克人的血统来源
- 第二次简化汉字为什么被废止?
- 一人一两白银!《辛丑条约》最后支付了多少赔款?
- 门户开放:对中国不强租、不瓜分,美国独辟蹊径的掠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