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不是鲜卑国家

隋唐皇室是汉族,这早已是史学界的共识,原本是很清晰的基本史实。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故意歪曲历史,断章取义,把隋唐皇室说成是鲜卑族,企图虚无化汉族历史,打击汉人的民族自信心。而且三人成虎,一些居心不良之人编造的谣言流传甚广。所以,有必要拨乱反正,结合史实澄清隋唐皇室的民族属性,还历史真实面貌。

鲜卑-隋唐时期女子
隋唐时期女子

白冰饰演隋唐时期女子

  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期,鲜卑统治者为了缓和北方的民族矛盾,争取汉人的支持,巩固统治基础,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诸如实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汉化政策等,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北方的民族融合,也为隋唐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但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制遭到了保守的鲜卑贵族的反对,他们不仅在改制前进行抵制,在改制中和改制后也不断反抗。拓跋鲜卑建国时,其所依靠的军队是以鲜卑人为主的部落兵,士兵身分很高,作战勇猛,但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北魏的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进入中原的包括拓跋皇室在内的各族贵族加速汉化及封建化,而北镇仍然保持着鲜卑化倾向。

鲜卑-北魏时期女子
北魏时期女子

唐嫣饰演北魏时期女子

鲜卑部落兵发生分化,迁入中原者为羽林、虎贲,勋贵与士族同列;相反世代戍守六镇者则由“国之肺腑”逐步沦落为镇户、府户,身分低下,由是引起六镇的鲜卑军民的普遍不满。六镇的鲜卑贵族和鲜卑化的各族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中原的鲜卑贵族,最后引发六镇的反汉化大起义,也即北魏末年的“六镇之乱”。此后,北魏统治濒临崩溃,鲜卑人宇文泰和鲜卑化汉人高欢等手握重兵的军阀分别取代北魏建立北周、北齐政权。陈寅恪先生指出:“北魏晚年的六镇之乱,乃塞上鲜卑族对于魏孝文帝所代表拓跋氏历代汉化政策之一大反动,……高欢、宇文泰俱承此反对汉化保存鲜卑文化之大潮流而兴起之枭杰也。”

鲜卑化汉人高欢
鲜卑化汉人高欢

高欢

  北周和北齐分别由鲜卑人宇文泰和鲜卑化汉人高欢等取代北魏而创建。北周和北齐的统治者和上层贵族普遍热衷于鲜卑化与胡化,强制推行很多胡化措施,企图打击、摧垮汉人的民族意识,保持鲜卑贵族的世袭统治地位。北周和北齐统治者多次下令给很多汉族大臣赏赐鲜卑族姓氏,强迫广大汉族将领、士大夫放弃汉人姓氏,改为鲜卑姓氏。在此背景下,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被北周皇帝赐鲜卑姓“普六茹”氏,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被西魏统治者赐鲜卑姓“大野氏”。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541—604年)的父亲是南北朝时期的汉人名将杨忠,其先祖是东汉太尉杨震。杨坚之父杨忠曾跟随西魏权臣鲜卑人宇文泰起兵,在建立北周政权之后,杨忠官至柱国、大司空,封隋国公。

鲜卑-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

  在取代北周的鲜卑政权之后,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立即大力推行汉化措施,提拔一大批有真才实干的汉人担任朝廷要职,罢黜了很多顽固不化的鲜卑旧臣,严厉镇压了鲜卑贵族的反叛,还下令屠杀北周的鲜卑王室贵族,下令恢复汉姓、推广汉语、恢复汉服、恢复华夏传统习俗和典章礼仪,同时禁胡语、禁胡俗、禁胡姓、禁胡服,把前朝遗留的鲜卑特征都抹去了。隋文帝杨坚当时的做法就像后世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明太祖朱元璋一样。隋文帝杨坚对汉文化的恢复发展传承起了重要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长达几百年的混战,致使春秋自汉代以来的华夏文化典籍因战火焚毁、遗失大半。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诏访求古书典籍,献书一卷赏绢一匹,“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后来,大部分图书又毁于战火,唐朝藏书最多时也只有8万多卷。

鲜卑-唐朝女子
唐朝女子

范冰冰饰演唐朝女子

  需要强调的是,在正式取代北周,创建隋朝前夕的公元581年二月,杨坚就发布了“已前赐姓,皆复其旧”的命令,下令所有曾被鲜卑皇帝赐了鲜卑姓的北方汉人都要恢复自己固有的汉姓,杨坚也恢复了自己的汉姓,把自己祖上“被赐”的鲜卑姓“普六茹”改回了旧姓“杨”。知道什么叫“赐姓”,什么又是“旧姓”吗?假如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是鲜卑族,那他完全可以像先前的那些鲜卑皇帝一样继续沿用鲜卑姓氏,或至少像北魏孝文帝那样专门改姓,而不是“复其旧姓”,更没有必要在尚未废帝夺位之时就迫不及待地下令让汉人们恢复自己固有的汉族姓氏。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鲜卑人?

隋唐不是鲜卑国家 
  关于鲜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