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为什么很多单眼皮细长眼?

从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一直到明清时期的仕女图,画中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单眼皮细长眼睛。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为什么很多单眼皮细长眼?

古代画家创作人物画时,都是以现实生活为灵感,画中人物也适当写实,而细长的凤眼、单眼皮,正是我们东亚蒙古人种的特征之一。

汉朝以前基本都是纯粹的黄种人,因此秦代的兵马俑,都是清一色的单眼皮、细长的凤眼。

西晋时期五胡乱华,许多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汉人衣冠南渡又同化许多南方少数民族,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民族都在不断融合,人们的眼睛形态已经多种多样,但单眼皮和丹凤眼仍为汉人主流审美,比如古代岩画及雕塑中,唐宋之前的美人基本上都是单眼皮,这说明那时候单眼皮细长眼仍是中国人的一个普遍特征,或是社会普遍的审美偏好。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为什么很多单眼皮细长眼?

但是这绝对不同于目前西方所加在我们身上的那种“眯眯眼”形象。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为什么很多单眼皮细长眼?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为什么很多单眼皮细长眼?

通过成语、诗词,比如明眸皓齿、炯炯有神、目若朗星、眼似水杏,就可以了解中国古人的审美与这种阴狠、诡异的眯眯眼迥异。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为什么很多单眼皮细长眼?

中国古代绘画、雕刻等美术作品中细长眼特征表现的尤为明显,还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古人普遍是不掌握人体透视的,所以眼睛比例掌握得不好,在西方中世纪,西方人的人体透视技术没有掌握好的时候,西方的宗教画人像,也出现很多的眯眯眼。而到了明朝,中国出现了写实画派,写实画派的人物头像眯眯眼就很少了。

第二:中国古画是写意不写实。什么意思呢?就是画人物,不是要像真人,而是突出他的气质。古时候,人们对女性的审美,是“柔顺”,对君子的赞颂,是“温润”。而画小眼睛,有突出这种低眉顺目的柔顺温润的气质的作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用来表达很强烈的感情。但中国古人不希望画像里的人物表达太多的感情。他们希望画像里的人物恬淡自然,温柔恭顺,而细小的眼睛更能表达这种情感。大眼睛则常常用来表达强烈的,甚至极端的情绪,比如“怒目而视”,“怒目金刚”。

第三,则是魏晋以后佛教盛行的影响。佛教里面佛祖造像,就是垂目,眼睛微微睁开,好像半睡半醒一样。这不是佛祖的眼睛小,而是表达佛祖处在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处在一个内心通明,但又十分平静的状态。而这种审美对中国的画像艺术有不小的影响。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为什么很多单眼皮细长眼?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