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历史(元、明、清)

东北地区元朝历史
1234年,蒙古人摧毁了金朝。后来元朝政府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设斡朵里、火儿阿、桃温、脱斡怜、孛苦江五万户府,管辖当地女真人和水达达女真(也是女真)。后来,元朝政府为了筹粮,强迫他们改渔为农,在当地实行屯田,这样应该会促进这些落后女真的发展。此外,征调一部分女真人和水达达女真到浦岭路和肇州屯田。至治元年(1321年)三月,元朝政府明令“罢女直万户府及狗站”。狗站就是以狗供役的驿站,这些驿站用狗拉爬犁,每个爬犁四条狗。

元代东北地图
元代东北地图
元朝至元六年(1269年),置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于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称东京行省,后徙治北京(内蒙古宁城西)。至元十五(1278年)年,又改为宣慰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再立东京行省,同年罢。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复置辽阳行省,治所在辽阳路,统有七路、一府。在黑龙江下游设置征东元帅府。辽阳行中书省为元朝中国本部的10个行中书省(不含征东行省)之一,辖境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黑龙江流域、直到北冰洋、乌苏里江以东到鲸海(今称日本海)等地区,以及今朝鲜半岛北部,包括东宁府,双城总管府与耽罗军民总管府。辽阳在辽代是东丹国的国都,在金代也是重要城市。

东北地区明朝历史
明太祖北伐后,黑龙江奴儿干地区先前依附元朝的部落首领多归降明朝,并请求参照元朝征东元帅府(又称征东招讨司)旧制进行册封。明初洪武北伐降伏元旧臣纳哈出,逐退朝鲜李成桂,克复辽东,因其边地,行卫所制,设都指挥使司,隶山东布政使,并置辽藩(靖难之乱后迁湖广荆州),移山西之民填之。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派邢枢等传谕奴儿干,正式招抚诸部。二年(1404年),置奴儿干等卫所,其后在当地相继建卫所多达130余,不过,这些卫所与奴儿干都司不相辖属。
永乐七年(1409年)明政府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奴儿干地区的所有军事建制机构。永乐九年(1411年)正式开始行政管辖权。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派驻数年而轮调的流官,后为当地部落领袖所世袭。永乐十一年(1413年)在奴儿干都司官衙所在地附近原有观音堂的基础上建永宁寺,并立有永宁寺碑,当地还是有些汉文化基础的。

明朝在奴尔干都司修建永宁寺
明朝在奴尔干都司修建永宁寺

奴尔干都司辖区内主要居民为蒙古、女真、吉里迷(尼夫赫人,古亚细亚语)、苦夷(今天日本的阿伊努人)、达斡尔等族人民,分置卫所,以各族首领为各卫所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职,给予印信。据《明史》记载,奴儿干都司有卫384,所24,站7,地面7,寨1。都司治所奴儿干城在黑龙江下游东岸,原元代征东元帅府治所旧址(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特林),下距黑龙江口约两百公里,上距吉林船厂约两千五百公里,很遥远喽。明宣宗即位后,奴儿干都司于宣德九年(1434年)正式废弃,共持续仅25年。奴尔干都司撤销的原因是,此时明的势力已经开始收缩,并且北方蒙古力量在抬头。

明朝东北奴尔干都司
明朝东北奴尔干都司

清朝东北历史前期
自王建起,高丽和朝鲜一直在执行北进政策,早在15世纪的朝鲜曾对女真展开进攻,吞并了图们江以南的地区,设立四郡六镇,图们江成为界河。16世纪中叶,建州女真部开始兴起,逐渐统一女真各部并发展为后来的后金政权。1616年努尔哈赤在建遴立八旗制度后于赫图阿拉(后称兴京)称汗立国,即后金,兴起后的女真没有向朝鲜索回故地的要求。两年后他以“七大恨”为由起兵反明。努尔哈赤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杨镐指挥的明军、朝鲜与叶赫联军;接连占领沈阳、辽阳、抚顺等辽东城市,随后战事集中于辽西地区。至崇祯季年已控制整个辽东。奴尔哈赤及后继者的兴趣就是要推翻大明。

东北满清发迹之地赫图阿拉
东北满清发迹之地赫图阿拉

1644年清朝利用明农民起义的机会入主中原。顺治年间入关后,以驻防八旗留守盛京沈阳。康熙至乾隆年间,逐渐形成三个相当于行省的将军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之下设专城副都统分驻各城,并管理各城的临近地区。副都统下有总管统领各旗。在汉民聚居之处,置府、州、县、厅,如同内地。居于黑龙江、嫩江中上游的巴尔虎、达斡尔、索伦(鄂温克)、鄂伦春、锡伯等族,编入八旗,由布特哈总管、呼伦贝尔总管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及库页岛的赫哲、费雅喀、库页、奇楞等渔猎部落则分设姓长、乡长,由三姓副都统管辖。

清朝吉林将军辖区,包括原明朝永宁寺一带
清朝吉林将军辖区,包括原明朝永宁寺一带

满州这个词应来源于李满住,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开始,“满洲”这个名称被欧洲人用来称呼满洲民族的居住地,因此该词开始同时是地域和民族的名称。地理意义上的满洲通常指今天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再加上内蒙古东北部的地区(即东四盟)。根据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尼布楚条约》、1727年(雍正五年)中俄《布连斯奇条约》、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与朝鲜的勘界约定,历史上满洲的地域还包括外满洲即今天的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以及外兴安岭以南(包括库页岛)的地区,总面积约为220多万平方公里。清朝早期,满洲被列为“龙兴之地”而禁止汉人进入。由于清朝末年俄国的南下势力抬头,以及朝鲜移民越过图们江开垦长白山地区的情况趋于严重。东北局势危急。
清朝末期东北地区历史

清末东北沈阳城-奉天
清末东北沈阳城-奉天

清朝鸦片战争之后满洲地区的边疆危机日甚,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先后通过《爱辉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和整个库页岛在内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分割出去。清朝认识到,只有充实边疆人口,才能保卫边疆,清朝被迫开放边禁,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陆续开放了吉林围场、阿勒楚喀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绪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垦,设立珲春招垦总局,此后又开放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垦。1885年设立吉林电报局,1883年,满洲第一家近代机器工业制造厂吉林机器局投产。光绪末年的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之役与日俄战争严重动摇清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迫使其废除满洲的旗民分治制度,设立行省。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废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地将军衙门,改设奉天省、吉林省、黑龙江省;随后裁撤各城副都统、总管,改为府、厅、州、县。宣统三年(1911年),奉天省领八府、八厅、六州、三十三县;吉林省领十一府、一州、五厅、十八县;黑龙江省领七府、六厅、一州、七县。1896年,帝俄通过《中俄密约》得到了在满洲境内修建铁路的特权,并于1898年取得了旅顺-大连租借地。这一时期日本也逐渐加强向满洲的扩张。日本于1906年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公司的名义在满洲实行殖民经略,并且鼓励朝鲜人向满洲大量移民。1911年清朝灭亡。东北呈现汉人、俄国人、日本人、朝鲜人、满族、蒙古族、东北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更加复杂局面。

东北地区历史(元、明、清)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