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历史

鲜卑跟匈奴一样,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名称,而是多源头而使用同一种文化的民族总称。鲜卑发源于东北那嘎达。所以,要了解鲜卑族,得从东北说起。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当中原处于五帝时代的时候,东北那嘎达的部落就来朝贡,当时东北最大的部落叫做肃慎。东北民族众多,流源复杂,但是语言上都属于阿尔泰语系下的不同语族。到了周朝时,肃慎跟周朝的关系就不是简单的拿点东西来串门那么简单了,肃慎臣服于周朝,也不简单是附属国,基本上跟周朝其他诸侯国一样,算是周朝领土。《左传》记载,周景王曾说:“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今天东北人有这么一句话,说出了山海关都是老乡。东北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这一独特的文化情况。要论生活习惯,东北的汉族跟东北的满族、蒙古族没有什么区别,最起码这个区别比东北的汉族跟广东的汉族区别小的多。所以在周朝时代的东北,一聊起来,就有三大部落。一个是肃慎,一个是秽貊(音:位莫),一个是杂胡聚居的东胡。肃慎靠北,在黑龙江地区最多。东胡靠南,在辽宁分布的最多。肃慎和东胡都讲阿尔泰语系下的东胡语族,信仰都是萨满教,还都有剃头、编发、带耳环的传统,形象上颇像非主流的摇滚歌手。这就导致处在黑龙江辽宁之间的吉林很复杂,这里的居民可以随意切换,说是肃慎人也行,说是东胡人也行,说秽貊人也行,都差不多。东周末年,吉林地区出现了新的称谓叫挹娄(音:意漏)。到今天谁也数不清挹娄是哪来的,总之挹娄的文化跟肃慎、秽貊、东胡几乎没区别,据说史学界更倾向于挹娄源于肃慎,或者就是肃慎。

其实这都不重要,比如秽貊,在夏朝就有这个民族。但是这个民族的人呢?在漫长的东北争夺战中,秽貊演化为扶余,再后来融进肃慎、东胡、高句丽、汉族当中,消失的毫无违和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东北的形式就是北肃慎、南东胡,但是这俩都是部落联盟,没有形成国家。东胡靠着中原近,所以发展的更快。东周末年,东胡打败了匈奴,把匈奴欺负的想哭。秦朝时期,很多在渔阳一代修长城、戍边的秦人因为不堪秦朝的压迫,也开始闯关东到了辽宁,融入到东胡当中。这时候,重点来了。

匈奴一代雄主冒顿单于把匈奴发展到了极致,把东胡打的满地找牙。东胡服了以后,匈奴欺负东胡欺负的更狠。就这样,东胡主体离开了辽宁,北上越过肃慎,到了环境极其恶劣的大兴安岭地区定居。大兴安岭太长了,当时也不叫大兴安岭。这座山脉北端叫鲜卑山,南端叫乌桓山。所以东胡人在鲜卑山居住的改称鲜卑,在乌桓山居住的改称乌桓,东胡这个词在中国就不再被提及。但是外国人研究东北亚历史还一直使用“东胡”这个词,以至于东胡音译成俄语再译回汉语的时候,成了“通古斯”。导致肃慎人莫名其妙的被俄国人归为通古斯语族,要说是东胡语族,那就没有违和感了。

东胡人跑到了大兴安岭,不知道当时能不能棒打狍子瓢鱼,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他们跑到哪里,还是把名字改成什么,匈奴都不会放过他们。长久以来,鲜卑都是匈奴的奴仆。在中国的史书上,反正我看到的最早拿鲜卑当个正事记载的,是《后汉书》。到是乌桓跟中原关系密切,为中原王朝在北疆看家护院好多年。东汉末年乌桓闹事,还被曹操家老三曹彰给灭了,自此乌桓成为了历史名词,余部被曹操前往内地,消化成了汉族,东胡的余部,就只剩下了鲜卑。

我跟大家聊匈奴的时候说过,汉朝长期的文化侵略,导致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臣服汉朝,北匈奴在西伯利亚享受冷风吹。到了东汉和帝的时候,权臣窦宪联合南匈奴,对饥肠辘辘的北匈奴进行了致命的打击,北匈奴战败西迁。问题来了,其实当时要不要灭了北匈奴,朝中是有不同意见的。尚书宋意认为,南匈奴之所以听话,那是因为有北匈奴存在。东北的鲜卑之所以老实,还是因为北匈奴的存在。现在的北匈奴饿的都易子相食了,也没能力跟汉朝作对,灭了他不如留着他制约南匈奴和鲜卑。当时掌权的窦太后不同意,非让窦宪灭了北匈奴。不堪一击的北匈奴王族西迁,跟汉族学的脑子开窍的南匈奴依附于东汉河套地区,鲜卑族忽然发现,从蒙古到西伯利亚这广袤的土地都没人要是吧?那俺们就不客气了。

鲜卑人走出大东北,进入了蒙古高原,成为了漠北的第二个主人。在这里,鲜卑人不仅占据了匈奴人的旧地,还收编了北匈奴留下的十万户人民,这一下鲜卑可发达了。所以很多史书上说鲜卑是匈奴的后裔,道理就在这儿。鲜卑人进入蒙古高原之后,成为了汉朝的心腹大患,甚至让汉朝忘记了匈奴。但是鲜卑各部对汉朝的边境也就是骚扰,虽然很讨厌,但是无伤大雅。到了汉桓帝的时候不行了,鲜卑英雄檀石槐统一鲜卑,自称可汗,建立了一个比当年匈奴还强大的国家。一提起檀石槐,史书上对他的评价跟冒顿差不多。那就是不怕胡人会打架,就怕胡人有文化。檀石槐心眼多着呢,经过威逼利诱,他的鲜卑帝国东起吉林,西到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东部,南到长城,北边自由发挥,有本事游过北冰洋就可以控制加拿大。但是实际上鲜卑人最北也就是在贝加尔湖一带活动,再往北还有丁零和北极熊。汉灵帝时,汉朝兵分三路,用汉军、匈奴、乌桓联军北攻鲜卑。檀石槐诱敌深入两千余里,然后发动突袭,联军几乎全军覆没,檀石槐一战成名。

-鲜卑族的爱恨情仇-第1图

鲜卑汗国

汉朝惊呆了,这哪说理去?没办法了,汉朝使出了压箱底的大绝招,和亲。檀石槐坚决不同意,汉朝跟鲜卑陷入了长久的敌对状态。檀石槐死后,鲜卑分裂。到了三国的时候,《三国演义》中那个能调动十万羌兵的轲比能一统鲜卑。历史上的轲比能调动不了十万羌兵,但是调动十万鲜卑骑兵还是可以的。魏明帝时,诸葛亮串通轲比能南北夹击魏国,不知道这行为算不算汉奸。把这孙子请来容易,想送走可难了。幸好诸葛亮北伐失败,轲比能也没轻举妄动。但是轲比能始终是悬在魏国脑袋上的一把利剑,所以幽州刺史王雄派出杀手韩龙刺死轲比能,让鲜卑再度陷入分裂,自己玩去吧。

鲜卑内部分为好多部族,以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乞伏氏、拓跋氏、秃发氏最能折腾。五胡乱华以后,鲜卑人建立了一系列的小国,最终拓跋氏一统中原,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北魏建都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主体部分就在中原。也就是说,拓跋氏在中原建国,让出了蒙古高原。这时候,鲜卑中的一个叫柔然的部落占据了长城以北,成为了北魏的威胁。柔然继承了鲜卑能打的优良传统,但是智商却很值得商榷。北魏太武帝戏称柔然为蠕蠕,笑话他们的智商如同虫子。北魏孝文帝的时候,由于这位孝文帝的母亲冯太后是汉族,所以从小耳濡目染汉族文化的孝文帝决心改变北魏。孝文帝叫拓跋宏,难听。孝文帝从我做起,改拓跋氏为元氏,自称元宏。之后,孝文帝通过迁都洛阳、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吃汉食、跟汉族通婚等一些列改革,活活把内地鲜卑族给改没了,虽然后世君主也曾企图改回鲜卑旧俗,但是依然无法阻挡鲜卑族的汉化和消亡。从这个角度讲,冯太后绝对是民族英雄,比岳飞作用大多了。

-鲜卑族的爱恨情仇-第2图

北魏和柔然

比如到了隋唐时期,那些长孙氏、尉迟氏、宇文氏、慕容氏、独孤氏等等鲜卑大姓,虽然没有改成汉姓,但是他们都不在以鲜卑人自居,成为了汉族的关陇贵族。北方的鲜卑分支柔然由于智力不行,后来败于突厥,退出了蒙古高原。没被杀死的柔然人迁入内地重回鲜卑大家庭,但是鲜卑都成汉人了,柔然也不能搞特殊化,演化为汉族的闾氏、茹氏等姓。

但是,东北那嘎达还有很多的鲜卑人,毕竟东北是鲜卑人的发源地。东北的鲜卑人,主体演化为今天的锡伯族和达斡尔族。我也不懂鲜卑语,所以有个说法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据传说锡伯在鲜卑语的发音跟鲜卑是差不多的。

鲜卑族的结局就是这样的平淡吗?那可不是。早年间鲜卑东起吉林,西到中亚。所以西边还有一支被遗忘的鲜卑在青海定居,被称为吐谷(音:玉)浑。熟悉唐史的朋友应该对这个民族不陌生,吐谷浑最大的特点就是穷,曾被大唐征服。后来由于口音的问题,唐朝记载的吐谷浑也常写作退浑或吐浑,这一支鲜卑逐渐演化为今天的土族。吐谷浑虽然没掀起大浪来,他家亲戚鲜卑宇文氏的一支在辽东壮大了起来,后来形成一个强大民族叫契丹,还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辽国。契丹继突厥、回鹘之后占据了蒙古高原,恢复了鲜卑昔日的荣光。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辽国被女真所灭,契丹人一部分融入中原汉族,一部分融入渤海族,一部分融入女真。耶律大石带着一部分契丹人到了新疆,建立了西辽。再后来鲜卑的亲戚,同出于东胡的蒙古崛起,灭了金、辽、宋,建立大元。原金国统治区的汉族、女真族、契丹族、渤海族统一被称为汉人,其中一支契丹族迁到了云南成了汉族蒋氏,今天尚在。而西辽被蒙古灭亡之后,余部继续西迁,在今天的伊朗南边建立了起儿漫王朝,历任国君都要受到蒙古大汗的任命,所以不固定。忽必烈称汗之后,改国号为大元,自称皇帝,定年号,改制度,用儒生。所以蒙古各国都不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蒙古集团分裂,各人管各人的国家。忽必烈的三哥旭烈兀在伊朗、巴基斯坦一带建立了伊尔汗国,成为了起儿漫王朝的宗主国。你想啊,在西亚建国,连蒙古人的伊尔汗国都被伊斯兰化了,起儿漫王朝也不能免俗。这个后西辽不见于中国史书记载,到是蒙古史书略有提及。总之最后一个契丹人建立的国家起儿漫王朝湮没在了伊斯兰文化下,再也没有了鲜卑的痕迹。自此,鲜卑后人不再参与大的历史事件,仿佛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鲜卑族的爱恨情仇-第3图

吐谷浑

但是出自鲜卑慕容氏的吐谷浑依然在今天的青海、甘肃一带生活着。吐谷浑受吐蕃、西夏、蒙古等族的影响,跟辽东鲜卑的文化已经有了差异。今天的土族非让人家穿上民族服装,倒也像个少数民族。但是聊聊天,问问先生贵姓啊?十有八九,这位土族先生姓李。所以说对吐谷浑后人影响最大的,还是汉族。东北民族能和鲜卑后裔契丹族直接攀上关系的也只有锡伯族和达斡尔族,他们还保留了鲜卑的一些原始风貌。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鲜卑族对汉族的影响可谓是巨大。有人说今天的日本文化是中国唐文化的活化石,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其实今天日本表现出来的民族特色如和服、茶道、花道、剑道、榻榻米、推拉门、木屐、生鱼片、芥末、樱花都是汉文化的精髓。而中国文化到了隋唐时期高度融合了鲜卑文化,所以从唐代开始汉服的袖子逐渐变窄,榻榻米变成了椅子、马扎、板凳、床,木屐变成了马靴和鞋,对美女的标准从瘦变成了胖,刀也越来越宽。只不过中国人改良传统的时候,没有通知日本人。所以当中国人坐高桌子大板凳吃饭的时候,日本人还在榻榻米的小桌子上吃饭。不敢说中国人的习俗改变完全来自鲜卑,但最起码鲜卑文化融入汉族来的最直接。鲜卑文化和传统秦汉文化的合体,才孕育出了隋唐文化。

请关注上面公众号“察古观今”,更方便地搜索各方面资讯

鲜卑族历史 
  关于鲜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