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简史

关于鲜卑的史料太多了,今天在此做一个简单的总结,给历史小白们科普一下。

继匈奴之后,统治蒙古草原的是鲜卑。

鲜卑简史

鲜卑起源

关于鲜卑起源一直存在“东胡说”、 “ 东夷说”、 “ 山戎说” 、“ 逃亡汉人说”。其中,“东胡说”具有较为广泛的主流史料记载,如:《后汉书(列传•乌桓鲜卑列传)》曰:“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曰:“乌丸、鲜卑即古所谓东胡也” 。此外,《晋书》和《十六国春秋》均有鲜卑为东胡余部的说法 。晋代王沈编纂的《魏书》与司马彪的《续汉书》等史籍也提到,鲜卑与东胡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史记索隐》引东汉胡广云:“鲜卑,东胡别种”,更证明了鲜卑来源于东胡。

其实,在北方少数民族起源这个问题上,不必太过较真。北方区域的少数民族大多以游牧为主,因生产方式及社会制度较为落后,主要以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不同的部落及民族间频繁交战(民风彪悍好斗,一言不合就甩膀子开干),战胜方会俘虏敌方族众作为奴隶(融合),战败方会暂时处于弱势地位 ,缩小领地,甚至继续分裂成数个小的部族团体。在这种部族不断碰撞融合,地域上不断迁移变化的情况下,也许早就不存纯种来源的民族了。

鲜卑-萨满地位很高

鲜卑历史

秦末,匈奴兴起之时,东胡勒索匈奴,匈奴领袖冒顿单于对东胡的要求一一满足,以此麻痹东胡王,趁东胡王轻敌之际,向东胡发动进攻,大破东胡。东胡部落联盟瓦解,东胡各部成为匈奴的种族奴隶,逃亡的东胡残部分为两支:退居乌桓山的乌桓族和退居鲜卑山的鲜卑族。此时匈奴强大,鲜卑和北方其它弱小部族一样,受匈奴奴役。

鲜卑-匈奴-汉朝地图

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扰边境,鲜卑才作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此前,鲜卑由于在乌桓北方,并不与中原王朝接壤)。匈奴分裂后,鲜卑族逐渐摆脱其控制。85年和87年,鲜卑两次攻打匈奴,反抗压迫。91年,受到东汉和南匈奴联合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趁机占据蒙古草原,吞并匈奴余种十余万落,开始强盛。

鲜卑占据匈奴故地

东汉桓帝(公元132年—公元167年)时,檀石槐(公元137年―公元181年)统一鲜卑各部,之后,鲜卑连年侵扰东汉边境。公元177年,东汉灵帝命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各率骑兵万余人,分别从高柳(今山西阳高)、云中郡(今内蒙托克托东北)、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出塞,分三路进攻鲜卑。汉军出塞二千余里,鲜卑首领檀石槐命东、中、西三部大人率众分头迎战,大败汉军。檀石槐死后,鲜卑分裂 ,西部鲜卑叛离,漠南自云中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一是步度根集团,拥众数万,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轲比能集团,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来联盟“东部大人”所领属的若干小集团,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其中轲比能集团势力最强,影响大。

三国时期,轲比能志在统一鲜卑,与曹魏政权交好。228年,轲比能吞并东部鲜卑各部落。233年,轲比能吞并步度根部,统一漠南,对曹魏边境形成威胁。为防鲜卑南下,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韩龙将轲比能刺死,鲜卑开始“部落离散,互相征伐”,鲜卑各部进入独立发展时期。

西晋建立后,对周边鲜卑各部采取安抚政策,虽然鲜卑时有反叛,但总体上与中原王朝保持了良好的隶属关系。八王之乱后,中原混乱不堪,国力衰弱,北方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逐鹿中原,鲜卑也在其中。与此前稍有不同的是,部分少数民族部落开始投靠西晋边疆重臣,参与中原纷争。正是此时,发生了“于是沉于易水者八千人”的惨案(鲜卑兵将劫掠来的八千汉族女子沉溺在易水河里)。《晋书》上评价此事:“黔庶荼毒,自此始也”。

鲜卑-成为五胡乱华主力

东晋时期,鲜卑各部在北方掀起建国高潮,从337年到420年,共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南凉、西秦、北魏等七个国家,后来建立北周(557年—581年)的宇文氏来源于东部鲜卑时期的宇文部。

鲜卑去向

公元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北周亡。北周灭亡后,以鲜卑族作为主体建立的鲜卑国家不复存在。隋唐以后,鲜卑已不在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

鲜卑可以说是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最大的外族。

鲜卑简史 
  关于鲜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