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百惠家谱证明杨贵妃东渡日本( 05-14)
山口百惠家谱证明杨贵妃东渡日本-民族史杨贵妃自缢于马嵬坡,后世学者常有争议,在20世纪20年代时,我国著名学者俞平伯就在《长恨歌的质疑》和《从王渔洋讲到杨贵妃的墓》等著作中明确指出,在“安史之乱”时自缢而亡的并不是贵妃杨玉环本人,而是她的“替身”。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在日本留过学的周作人的认同,他还亲口肯定过:“留学日本的那几年,我在日本山口曾亲眼见到一座杨妃墓。”除此之外,在日本民间,一直都有贵妃杨玉环的传说流传着:在马嵬坡众将士兵围驿站,“六军不发”的紧要关头,预感大事不妙的贵妃杨玉环携堂兄杨国忠的女儿徐氏以及徐氏的儿子杨欢一同出逃,辗转多地后在日本山口县靠濑户内海一侧登岸。来到日本的杨玉...
安史之乱是募兵制惹的祸( 11-04)
安史之乱是募兵制惹的祸-民族史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以唐玄宗为首的官僚集团进行的不完善的募兵制。唐玄宗后期官风不正是毋庸置疑的,但开元年间,开创了大唐盛世,国事达到鼎盛,即使唐玄宗末期不理朝政,和杨贵妃贪图享乐,产生的影响也仅停留在政治腐化层面,百姓生活水平并不会因此而巨变,没有反叛的根基。为什说是募兵制导致的安史之乱呢?唐玄宗继位初期,面对自隋唐以来强大的外敌,如,北方突厥、西南吐蕃、东北室韦、靺鞨、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势力。除此之外,还面对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强敌阿拉伯帝国。唐中期周边势力分布唐朝军队管理初期延用隋朝府兵制,府兵制自高宗时期逐渐破坏,为和以上少数民族势力抗衡,唐玄宗...
安史之乱唐玄宗西逃路上马嵬之变( 03-29)
马嵬之变称为"哗变"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不用说,一提起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这一段谁都知道,玄宗出逃整个事情的高潮部分到来了。也就是马嵬之变。不妨先说下这次事件的名称,由于是在马嵬坡发生的,自然就叫"马嵬坡之变",有的是把"坡"字去掉,又因为确切发生在马嵬坡的马嵬驿(驿站),所以也有人称为"马嵬驿之变"。还有不用"之变"而用"兵变"的,当然也有说"事变"的。对于一次事件有这么多不确切的叫法,这只怕在历史上也是少有。地名上无所谓了,着重的是"马嵬"二字,至于那三个"变...
马嵬之变,杨贵妃香消玉殒( 03-29)
马嵬之变之所以有名,还在于杨贵妃的香消玉殒。至今有人怀疑杨贵妃在马嵬之变中没死,并且逃到了日本。杨贵妃的美,众所周知,与其他三大美人不同的是,她是比较胖的,有一句话叫"燕瘦环肥",说的就是杨玉环是个胖美人。唐代的审美比较别具一格,以胖为美,我们看唐代的壁画、雕塑,人物都是很丰满的,没有太瘦的。但唐朝真的不喜欢苗条一点的么?记得小时候看过一篇文章,说是唐玄宗下诏选女子进宫,其中有一条要求就是身材要苗条一些,忘了确切的用词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用的不是丰满,由此可见,唐朝不单是以胖为美,只要是美的,不管胖瘦都能接受,这也比较符合唐兼容并蓄的特点。所以,其他朝代的美女到了唐朝,也不会失业,照样可以很风光。好了,闲话不多说。要唐玄宗杀杨贵妃,确...
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的导火索( 03-29)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十一月,李林甫去世。临终前,李林甫拉着杨国忠的手说:"将来代替我当宰相的人一定是你,后事就拜托你了。"杨国忠不知道李林甫这么说究竟是什么意思,吓了一跳,以为是李林甫试探他,汗流浃面,连说不敢当。其实李林甫这么说倒的确出于真心,因为他眼见就撒手人寰了,而杨国忠又很得玄宗青睐,下一任宰相非他莫属。李林甫是想要杨国忠好好善待他的家人。但杨国忠并不因李林甫之将死其言也善而放过他,就在第二年的春天,杨国忠联合安禄山一起诬告李林甫与阿布思谋反,这导致了横行数载的李林甫集团彻底覆灭,就连未下葬的李林甫本人,都受到了削官的处分,并且由一个大棺材躺到了一个小棺材中,嘴里的玉含及身上的金紫衣服也都不准许再用,只以一个普通百姓的...
安史之乱前的安禄山( 03-29)
汉朝时,大月氏在惨败给匈奴之后,被迫从河西昭武西迁,辗转来到中亚的索格底亚纳(Sogdiana),在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绿洲上,形成了九大城邦,即康、安、曹、石、米、何、史、穆、毕九国。进入中原之后,中国人称他们为昭武九姓。而西文则称为"粟特"(Sogdians)。粟特人信奉祆教,从敦煌的文书典籍中,我们得知每一个粟特聚落中,都会有一个祆庙。而从他们的丧葬习俗来看,虽然受到了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但仍然明显表现出来了祆教的特征。正是由于粟特人有着一种宗教信仰,因此后来在安史之乱中,这种信仰为扩大安禄山在他们民族中的号召力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这里插一句,祆教的"祆"字,很容易搞混,因为字形相近的一共是三个,祆、袄、祅。第二个字是棉袄的袄,音...
安史之乱前的大唐朝政( 03-29)
事情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安史之乱的起因。经过开元年间的励精图治,天宝年间的玄宗一下子松懈了下来。不想,他、唐朝乃至整个天下都为他的松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只用了一年,安禄山就攻到了长安。唐军虽然有反抗,并且安禄山途中也没有特别的顺利,但总体上却是呈现出一面倒的势态。这就好像一个大汉正往前走着,忽然从天上飞来一个不明物体,重重的砸了一下脑袋。结果大汉被砸晕了,伸出手来胡乱抓了一气,最后仍抵不住头晕目眩,咣当倒地……开元与天宝,几乎就是唐玄宗奋发有为和怠于朝政的分界。不过也只能说是"几乎",因为开元后期玄宗就已经有这个苗头了,李林甫开元二十二年列入宰相中一员,似乎是发出了某种信号。这意味着,此前以张说、张九龄为首的文治集...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