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败徐达的天下奇男子王保保,是汉人还是蒙古人?( 04-01)
击败徐达的天下奇男子王保保,是汉人还是蒙古人?-民族史金庸的小说都与历史有些关联,《倚天屠龙记》中大部分都是虚构的人物,但是女主角赵敏的哥哥王保保,历史上确有其人,即扩廓帖木儿(KökeTemür,蒙古语意为“青铁”,?—1375年/1376年?),他生于光州固始县,汉名王保保,元朝末年杰出将领。王保保的母亲是元末将领察罕帖木儿的姐姐,王保保被舅舅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由察罕帖木儿养育成人。汝阳王察罕帖木儿和赵敏剧照王保保的舅舅察罕帖木儿(Chaqan-temür,1328年—1362年),字廷瑞,乃蛮部豁里氏,元末将领。祖籍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即元之别失八里)。祖父是乃蛮台(木华黎五世孙)、父亲是阿鲁温...
朱元璋十三次北伐和朱棣五次亲征,为何明朝消灭不了蒙古( 02-23)
朱元璋十三次北伐和朱棣五次亲征,为何明朝消灭不了蒙古-民族史明朝两位帝王近二十次北伐,为何始终没能消灭蒙古明朝初期,为了彻底解决北部边患,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先后发动了近二十次北伐战争,虽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蒙古各部,但却始终没能消灭北部威胁,这又是为什么呢?个人认为,应当有以下几点原因:1、蒙古战略纵深太大。作为游牧部落,机动性便是蒙古各部的天然优势,纵观历朝历代对北方草原部落的进攻,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便是寻找敌军主力。如果游牧民族不想交战,诚心在大草原上和你“躲猫猫”,那么便很难取得战果。而明朝时期的蒙古,相较于此前历朝历代的游牧民族,其战略纵深更大,原因在于蒙古在强势崛起之后,已经将整个北方草...
乞丐皇帝朱元璋的为政之道( 09-28)
乞丐皇帝朱元璋的为政之道-民族史从乞丐到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为政之道,与历代帝王有很大不同“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出生濠州贫农之家的朱重八,凭借着过人的天资,被命运之神钦点,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枚闪耀着异光的宝珠。他打破权贵门第的局限,从一个四处云游乞食的和尚,一步步走向庙堂,成为了出身最为微寒的皇帝;他打破历史征战的固定模式,成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自南向北完成了统一的皇帝。自比汉高祖,无巧不成书“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不靠先祖,不靠传承,这二位是明明白白,实实在在,赤手空拳打下的江山。巧合的是,朱元璋远...
试述明太祖之君主专制措施及其影响( 09-07)
试述明太祖之君主专制措施及其影响:明太祖兼有圣贤和暴君的双重性格,因此他的政治措施,有些极受称赞,有些却又极不合理。他出身微贱,深知民间疾苦,即位后严惩贪污,厉行法治,禁止好外戚宦官干政,开放言路,这些都是的一面。但他的「家天下」思想极浓,加上猜忌、残忍的性格,使他做出很多独裁、残暴的举动,足以抵消他的善政有余。废宰相,是明太祖时的一件大事。中国旧制,宰相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综理大政,对皇帝负责。明初承袭元制,以中书省总理政务,左右丞相主理,下设六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图谋不轨」被杀,太祖以为相权过重,于是罢中书省,废宰相,一切政务分归六部,由皇帝总其成,变成君权的极度集中。太祖的独裁猜忌,是不信任臣下的表现,这种表现,并不止废宰...
明初的统治政策(明太祖的治绩)( 09-07)
明初的统治政策(明太祖的治绩)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金陵)即位,建元洪武(意即宏大军力),是为明太祖。太祖建国后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建立新的政治秩序。他鉴于宋朝孤立而亡,元朝则组织不善而亡,深虑日后皇室孤立无援,加上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国防方面的重建,都需要由强而有力的中央政府统筹,于是厉行中央集权,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后世称为君主集权政策。全国政策全国政策,是普遍在全国推行的措施,属于太祖的善政。劝课农桑元末群雄混战,耕地荒废,农业凋敝。太祖建国后,积极恢復生产,例如准许人民自由垦荒,并督修水利,使农业復兴。此外,太祖多次宽减粮额,甚至免除田租,更命户部凡遇飢钟,可先开仓济民,然后上奏。元代末年,人民苦于苛政...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的原因( 09-07)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的原因元末之际,群雄并起,兵强地广者大不乏人,结果由出身寒微的朱元璋驱逐元主,重建汉族政权;当中朱氏的个人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民族主义元末群雄,志在称霸一方,并无远大志向,惟朱元璋以民族主义号召民众,例如l367年(明朝建立前一年),朱元璋授命宋濂起草的《谕中原檄》说:「......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復中华......」文中以民族主义和重建汉族威仪为号召,正好针对饱受民族压逼的汉人,甚至比利用宗教思想吸纳民众更为有效。人才鼎盛元朝末年,陈友谅、徐寿辉、张士诚、方国珍等先后起兵。然而,他们人才有限,终难成大事。惟朱元璋积极求才,所得贤士最多,文臣有李善长、范常、陶安、夏...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的原因( 03-22)
明太祖朱元璋凭什么能够统一中国?元末之际,群雄并起,兵强地广者大不乏人,结果由出身寒微的朱元璋驱逐元主,重建汉族政权;当中朱氏的个人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民族主义元末群雄,志在称霸一方,并无远大志向,惟朱元璋以民族主义号召民众,例如l367年(明朝建立前一年),朱元璋授命宋濂起草的《谕中原檄》说:「......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復中华......」文中以民族主义和重建汉族威仪为号召,正好针对饱受民族压逼的汉人,甚至比利用宗教思想吸纳民众更为有效。人才鼎盛元朝末年,陈友谅、徐寿辉、张士诚、方国珍等先后起兵。然而,他们人才有限,终难成大事。惟朱元璋积极求才,所得贤士最多,文臣有李善长、范常、陶...
明初的统治政策(明太祖朱元璋)( 03-22)
明初的统治政策(明太祖的治绩)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金陵)即位,建元洪武(意即宏大军力),是为明太祖。太祖建国后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建立新的政治秩序。他鉴于宋朝孤立而亡,元朝则组织不善而亡,深虑日后皇室孤立无援,加上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国防方面的重建,都需要由强而有力的中央政府统筹,于是厉行中央集权,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后世称为君主集权政策。全国政策全国政策,是普遍在全国推行的措施,属于太祖的善政。劝课农桑元末群雄混战,耕地荒废,农业凋敝。太祖建国后,积极恢復生产,例如准许人民自由垦荒,并督修水利,使农业復兴。此外,太祖多次宽减粮额,甚至免除田租,更命户部凡遇飢钟,可先开仓济民,然后上奏。元代末年,人民苦于苛政...
明太祖朱元璋的君主专制措施及其影响( 03-22)
试述明太祖之君主专制措施及其影响。明太祖兼有圣贤和暴君的双重性格,因此他的政治措施,有些极受称赞,有些却又极不合理。他出身微贱,深知民间疾苦,即位后严惩贪污,厉行法治,禁止好外戚宦官干政,开放言路,这些都是的一面。但他的「家天下」思想极浓,加上猜忌、残忍的性格,使他做出很多独裁、残暴的举动,足以抵消他的善政有余。废宰相,是明太祖时的一件大事。中国旧制,宰相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综理大政,对皇帝负责。明初承袭元制,以中书省总理政务,左右丞相主理,下设六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图谋不轨」被杀,太祖以为相权过重,于是罢中书省,废宰相,一切政务分归六部,由皇帝总其成,变成君权的极度集中。太祖的独裁猜忌,是不信任臣下的表现,这种表现,并不止废宰...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