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历史:突厥人曾让唐朝低头12年,后反被唐朝三次灭国,西迁碾压西亚、欧洲( 10-19)
突厥历史:突厥人曾让唐朝低头12年,后反被唐朝三次灭国,西迁碾压西亚、欧洲-民族史在古代,中原王朝如何在游牧民族的侵袭下生存与发展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便是强大的汉朝、唐朝、明朝,也曾在和游牧民族的战与和之间下了不少功夫。而每当一个王朝刚刚建立之时,由于国力尚未恢复,因此暂时的退让也算是个明智之举。就如汉初和匈奴和亲,是为了休养生息,以图发展,最终问鼎天下。而就算是曾经让万国来朝的大唐,却也曾受向一个游牧民族国家低头12年。但是,正所谓“男子汉能屈能伸”,一时的退让,只不过是为了更快的强大。可当时这个国家还是非常狂妄,在唐朝主动和好的情况下,依旧连年袭扰,掳走了北方不少人口财物。因而当大唐强大之后,唐军马上强势反击,把这个国家灭国...
唐朝名将张士贵怎么成了打压薛仁贵的奸臣( 07-28)
唐朝名将张士贵怎么成了打压薛仁贵的奸臣-民族史张士贵(586~657),唐代名将。本名忽峍,新旧《唐书》皆有传,祖籍盂县上文村。史载说他自幼学武,“善骑射,臂力过人”,“弯弓百五十斤,左右射无空发”。和“三箭定天山”的白袍薛仁贵一样的英勇善战,隋末聚众揭竿起义,后归顺李渊,在完成唐朝统一大业和边境扩张的戎马生涯中屡立战功,先后任右光禄大夫、右屯卫大将军、左领军大将军等职,并被封为虢国公、勋国公。唐显庆初年(公元657)病故,谥号:襄,享年72岁。那么这个张世贵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呢?后人说张世贵像汉杰三初的韩信,他在哪一方,哪一方就会取得胜利。隋朝大业末年,张士贵在虢州聚众反隋,后投奔李渊,被封为右光...
《执契静三边》与李世民征高丽( 07-26)
《执契静三边》与李世民征高丽-民族史李世民征东边塞诗据吉林大学魏存成教授考证:“高句丽民族名称的出现,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高句丽政权自公元前37年建国,至公元668年灭于唐,在历史上共存在了705年。”“关于高句丽改称高丽的时间,严格地说,还应是5世纪末,宽而言之,则是5世纪。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并用,至隋唐时期,就不再见高句丽的名称了。”从地域上讲,高句丽(高丽)政权是一个横跨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的政权。“东渡海至于新罗,西北渡辽水至于营州,南渡海至于百济,北至靺鞨。东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高句丽作为汉武帝建的一个属县,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利用中原混战之机,得到了极大的发...
李世民杀兄弑弟逼父退位( 02-25)
李世民杀兄弑弟逼父退位-民族史李世民算得上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帝王了,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李世民雄才大略、多谋善断、勇冠三军、任贤用能古今少有,李世民赫赫武功、浩浩文治笑傲中华,李世民不乱杀人、李世民虚怀纳谏,以上都是后人评价李世民的溢美之词,但这些都不能掩盖李世民杀兄弑弟逼父退位这段历史。公元626年六月一个普通的一天,天空之中突然出现了一颗太白金星,两天之后,这颗太白金星又出现在了同一个方位。这种现象放到现在,也是天文观测的重点,绝对少不了人啧啧称奇、评头论足。放到古代,那更是不得了的、稀奇的大事情。古代朝廷有个部门叫钦天监,在唐朝的时候叫太史局,也就是现在的国家天文台,专门负责...
唐朝嫁文成公主到吐蕃是无奈之举( 02-23)
唐朝嫁文成公主到吐蕃是无奈之举-民族史松赞干布时期的吐蕃王朝实力强大,其势力范围向西到达了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东至四川盆地西缘,南至尼泊尔境内,向北至青海境内。吐蕃完全可以与大唐相抗衡,大有挑战盛唐之势。松赞干布看到突厥可汗和吐谷浑王都娶了唐朝公主,觉得自己未受到重视,便要求大唐也嫁一个公主给她。唐太宗没同意。松赞干布便借此机会,率领大军痛打一顿大唐庇护的吐谷浑,然后又相继攻克攻党项、白兰羌。然后又出兵到唐朝国界,进一步威胁大唐,据吐蕃史书《世系明鉴》记载,“赞普致书唐主曰:若不许嫁公主,当亲提五万兵,夺尔唐国,杀尔,夺取公主”。当然,历史上松赞干布是否说出如此大言不惭的话,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高句丽是如何一步步由强盛走向灭亡的( 02-06)
高句丽是如何一步步由强盛走向灭亡的-民族史今天我们来说说高句丽这个牛逼到不行的国家到底从哪生出并一步步强盛而后又是如何自取灭亡的。许多人都知道朝鲜半岛曾经有个称呼叫做高丽(lì),高丽是其古代国家之一。然后还有许多人知道我国东北边曾经有个政权叫做高句(gōu)丽(lí),这个高句丽不仅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同时也间接把李世民给气死了。虽然他们都是历史上曾经存在于朝鲜半岛上的不同古国,但是由于名字相近,许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就会把他们混为一谈。说到高句丽的起源,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在汉朝的时候,他的东北边有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叫做北扶余(公元前239年-公元前58年)。像所有的政权一样,他们内部也有...
武则天-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08-06)
武则天我开始在美国教书的时候,常感到一类题材,不易处置,武则天也是其中之一。要是从传统的道德立场攻击她,则明知所谓“杀子屠兄弑君鸩母”半系牵强虚构。并且她在不同名义之下主持中国的政局半个世纪,其影响之所及与历代帝王最有流风余韵的相比,并无逊色。所以事实决不会如此简单,可以由我们以“好”“坏”概括之。而我所讲授的,则又是中国史的纲要,也要与今人有关,因此更难。武则天的父亲武士获隋末从唐高祖发难,曾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所以她也算出身名门,并非“寒微”。只是她在十三四岁之间入宫为太宗才人。所谓才人半为侍女,半为皇帝宫中没有实际名分的姬妾。太宗去世之后,她就发付感业寺为尼,在这里她邂逅了高宗李治。兹后她由高宗的昭仪进为宸妃,于公元655...
贞观之治-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08-06)
贞观之治公元7世纪的初唐,可算得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630年李靖破突厥,唐太宗李世民被四夷君长推戴为“天可汗”。当日高祖李渊已退位为太上皇,仍在凌烟阁置洒庆贺。上皇自弹琵琶,皇帝则当众起舞,这种场面,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兹后唐军又攻占西域诸国,使中国威势达到葱岭以西,与波斯及印度接触。在唐初只有高丽能对中国作坚强的抵抗,但是高宗朝终克平壤,置安东都督府。并且唐朝武功之外,继以文治。国都长安东西6英里,南北5英里。现代西安市的城缘,还只有其面积1/8。而且整个城市按计划兴筑,全成分为110个方格,南北驰道竟有500尺宽,无疑的在当日已经打破世界诸种纪录。因为各国朝贡使节众多,各种服装离奇,中书侍郎颜师古即于贞观三年(公元...
李世民推倒魏征墓碑( 08-03)
李世民推倒魏征墓碑-民族史李世民为何悔婚并推倒魏征墓碑?千百年来,太宗李世民与谏臣魏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盛世明君贤臣的典范,魏征尽谏诤之责,唐太宗李世民有纳谏之量,他们两人同心协力、合作之默契,共创“贞观之治”的大业,为后世留下诸多佳话,成为历朝历代君臣竭力仿效的楷模。魏征,字玄成,因直言进谏,颇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和重用,贞观十七年,一代名臣魏征溘然长逝。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罢朝五日,下诏以一品官的礼制安葬魏徵,将魏徵的画像挂在凌烟阁,并且经常前去凭吊、赋诗。同时太宗还亲手为魏征立碑做撰。这一切都记载在史书上,成为后世美谈。可是仅过了半年后,唐太宗便下诏解除了衡山公主同魏征...
唐朝盛行胡风( 07-28)
唐朝盛行胡风-民族史唐朝为什么胡风盛行?这跟唐朝建立者的民族成分有很大的关系。长期以来,部分史家对唐室的民族成分多有质疑,鲜卑说和突厥说,未有定论。此文出自突厥说。史书记载唐王室屡现“乱伦”之象,太宗死后唐高宗便把太宗的美妾武则天拥为己有了。所谓“乱伦”是后人的说法,在唐高宗看来并无此嫌疑,“妻其后母”是游牧民族的古老习俗,对于突厥出生的唐王室来说不存在道德障碍,乃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游牧民族自古没有守寡的传统,故唐代公主再嫁也多。武则天的故事与清初皇太后下嫁多尔衮类似,在当事人看来并无不妥,完全符合风俗习惯。李世民有废太子名叫“承乾”,史载他学胡人椎髻,说胡语,吃胡食,爱慕...
不要夸大北方外族对华夏血统的影响( 07-14)
不要夸大北方外族对华夏血统的影响-民族史隋唐是鲜卑政权?唐太宗李世民是鲜卑人?汉人是鲜卑后人?近日又看到了不少针对华夏历史,某主干群体来源的言论,近几年我也跟一些网友讨论了很多类似问题,发现他们的言辞惊人的如出一辙,但同样缺乏依据,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主观意愿,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特征呢?发表这类言论者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有人赞赏与主体族群关系比较密切的朝代,他们会表现得极为反感,给对方扣帽子,极力唱反调,哪怕对方提出什么依据都一律否定,哪怕在自己拿不出反驳的依据的情况下同样如是,是什么造成这种心理特质,作为普通网民真不太理解其中一部分当提及某个末代王朝的时候,其表现又变得极度亢奋,反过来极力...
鲜卑对中国历史的巨大影响( 06-08)
鲜卑对中国历史的巨大影响-民族史鲜卑、契丹、蒙古、女真、满族、高句丽都起源于中国东北东北地区,指的是辽吉黑以及内蒙古的东北部,对多数中国人而言,东北长期以来属华夏文明的边缘,甚至是华夏文明以外,落后荒凉,但实际上,数千年来这一区域强族辈出(鲜卑、契丹、蒙古、女真、满族、高句丽),不断南下西进,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主要力量之一,也是中国历史嬗变的重要动力。东北地区也成了中国历史的“后院”。鲜卑就是东北诸族其中一员,她也是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地区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的山麓上,是一个自然山洞,洞内面积约2000平方米,表面看起来并不起眼。1980年7月30日,一...
宽以待人的唐太宗( 04-26)
唐太宗李世民在用人上唯亲贵是举。贞观十二年,太宗下诏要“宗室群臣袭封刺史”。这在用人制度上是一种倒退。虽然天下是李家的天下,但这是皇室的事。官员世袭自秦后就无此制度。无论是举孝廉,九品中正制,行科举,总不至于世袭。太宗对宗亲功贵之优容惟恐不足,还要让他们子子孙孙享受荣华富贵。对太宗的荒谬想法,左庶子于志宁和侍御史马周都立即提出了反对意见。太宗并没有把进谏意见放在心上。但另一方面,让宗亲功贵从京城到地方去,他们并不领情。过去在京城做京官和到地方做地方官是天壤之别。如当时的国舅长孙无忌被封到赵州做刺史,长孙无忌当然不肯去,百端滞留,后来干脆跟太宗讲:“把我放在外面,和流放有什么区别!”太宗也不高兴,说:“我为你们好,你们不领情,难道还要...
唐太宗和魏征( 04-25)
善于全方位的听取各位大臣的意见,太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作为一位开国君王,纵横宇内,一统山河,没有自持其功,还能听得进意见,尤其难能可贵。魏征是进谏的重要来源,从贞观初年到贞观十九年魏征薨,史书载有其事的魏征进谏就达三十次(不包括太宗提到的贞观初年的二百余次),占到史书有载的唐太宗纳谏次数的百分之四十七。其他大臣则数量有限,最多也仅有魏征的十分之一。褚遂良、戴胄史书有载也仅有三次,孙伏伽、长孙无忌等仅有二次。但是,其他大臣都能次第进谏,达到二十五人次,也属不易。魏征长相,中人以下,老头一个,太宗对魏征的评价却是“人言魏徵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妩媚”二字,足见君臣之谐。早年的魏征,都没有跟对人,半生坎坷不顺。先跟李密,李密兵败降...
长孙皇后和武则天( 03-29)
唐代的绝代双"娇"--长孙皇后和则天皇帝唐代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朝代,那个时期的女性在中国历史上是最解放的,体现在各个方面,因之,唐代不但男子英才辈出,而且还出了绝世双"娇"--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和历史上的"千古一后"。有人曾经评过,说如果对应千古一帝的评选(当然事实上不可能有个全民投票选哪个是千古一帝),再来个千古一后的评选,那么长孙皇后当选的概率是很大的。纵览中国古代的皇后们,像有名的吕雉、窦太后、卫子夫、贾南风、独孤皇后、长孙皇后、马皇后乃至慈禧太后(皇后是没当成,但太后好歹也是个"后")……太多了,但真正以贤德著称的却没几个,而且很多当皇后时没什么名气,但当了太后却颐指气使起来。像窦太后,当皇后时倒没见怎么样,而当了太后之后,便...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