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大乘佛教

二、西元前后,犍陀罗式、摩偷罗式的佛像(画像、雕刻像等)渐渐流行起来。

这可能是由于:

1.
大众部的「佛身无漏」,相好庄严,影响大乘经。

2. 也可能由于西北印度,受异族(希腊人,波斯人,塞迦人,月氏人)侵入,

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适应一般信众而造佛像(菩萨像)。

三、佛像的兴起,终于取代了舍利塔,表示佛的具体形象。

四、佛像的塑造,当然是使信者礼拜,得种种功德,而重要的是,激发念佛三昧

的修行。如修般舟三昧成就的,佛现在其前,能为行者说法,答行者的疑问。

修行〔瑜伽〕者因此理解到:佛是自心所作,三界也是自心所作的。自心是

佛,唯心所现,将在「后期大乘」、「秘密大乘」中发扬起来

(《印度佛教思想史》p.114)

 

B. 写经:

一、起初,结集的圣典,一直在口口相传的传授中。

二、锡兰传说,西元前四二至二九年间,比丘们在中部摩多利的阿卢精舍,诵出

三藏及注释,书写在贝叶上,以免圣典的散失遗忘。

三、「大乘佛法」初期传出中,如「般若经」、「法华经」、「阿粊佛国经等」都说

到了书写经卷,可见「写经」成为这一时期的学风。

四、以法为中心的大乘行者,几乎要以经书来代替舍利塔了。

早期的大乘佛教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