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3.如何理解太平天国与民主革命的关系?

太平天国运动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所以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本质上讲,它仍是一次旧式的农民运动。之所以把太平天国运动纳入民主革命的范畴,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目标是反封建反侵略,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

二.太平天国革命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洪秀全颁布

目的 试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一个理想社会。
内容 (1)中心是解决土地问题,提出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2)土地分配: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评价 (1)革命性:它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迫切需要土地,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成为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其次,绝对平均分配社会财富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根本上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其生产的积极性;再次,社会关系上的人人平等,随着太平天国政权的逐步封建化和等级制度的建立,也成为泡影。

(3)落后性:纲领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未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它主张小农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

2.《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颁布

目的 振兴太平天国
内容 (1)政治:主张中央集权,提倡广开言路等。

(2)经济:仿效西方,发展工矿、交通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

(3)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4)文教: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评价 (1)革命性: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太平天国政权,进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2)进步性:《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

(3)局限性:从理论上看,它没有涉及农民最迫切的土地问题,有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从实践上看,因当时严峻的军事环境和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而落空,没有认清列强侵略的本质,因此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

【归纳拓展】

1。《 天朝田亩制度》与《 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想消灭封建剥削,但由于它的空想性最后不得不在实际上默认了封建剥削;《资政新篇》虽然承认剥削,但它是要以资本主义剥削代表封建剥削,把社会推向前进。《资政新篇》所抛弃的,并非《天朝田亩制度》的反封建思想,而是它的空想性、落后性的部分。所以,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从结果看,《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均没有得到真正实施,然而其根源有本质区别,《天朝田亩制度》是因为其空想性,根本不可能实施;《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只是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没有得以实施。前者是空想,后者是暂时条件不具备。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_3 难点探究

★(释疑解惑,重视对难点问题地探究,提升本学科的思维能力)

1、《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资政新篇》继承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一面,弥补了《天朝田亩制度》在社会改革方面的落后性;都没有真正实施。

(2)区别

①背景:《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资政新篇》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②经济主张:《天朝田亩制度》企图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③群众基础:《天朝田亩制度》满足了农民的利益要求,拥有广泛群众基础;《资政新篇》没有反映农民土地要求,不可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④性质:《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资政新篇》《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带有资产阶级改革性质。

⑤特点:《天朝田亩制度》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⑥历史作用:《天朝田亩制度》推动太平天国运动的蓬勃发展;《资政新篇》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根本无法实施。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