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历史沿革与武清

曹彬为首的宋军驻札在赵福庄一带,两军隔永定河相望。经过数日的激战,辽兵愈战愈勇,宋兵节节败退,终因势不能敌,损兵折将,大败而归。这次战役就是史书上所说的“雍熙北伐”。

南北对峙一直到公元1004年,宋太宗死,宋真宗即位,上下君臣不思进取,只图苟且偷安。辽国萧太后洞若观火,遂趁机率兵20万大举南进,在澶州一带拉开战幕,与宋兵展开了激烈战斗。最终因势均力敌而两败俱伤。当时宋、辽双方群臣将士,都觉得再战下去也只是空耗国力,胜负难分,不如偃旗息鼓,和睦相处,一利国家恢复经济,二利百姓休养生息,于是双方相互遣使协商,订立了“澶渊之盟”。

从此形成了南北和好的局面,进入了相互尊重和平交往的新时期。比如宋真宗驾崩时,宋仁宗遣使告哀,辽圣宗集大臣举国致悼。后神宗曾曰:“通好北虏凡八十年。”辽道宗也曾言“与朝廷和好日深,番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也日渐频繁。“澶渊之盟”的订立,对促进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辽兴宗耶律宗真巡幸武清

神圣孝章皇帝辽兴宗,名耶律宗真。圣宗耶律隆绪之子,生母钦哀皇后萧氏。兴宗出生即被齐天皇后取养直至成人。兴宗幼而聪明,长而魁伟,龙须日角,豁达大度,善骑射,好儒术,喜击鞠,通音律。三岁封梁王,太平元年(公元1021年)册封皇太子。

辽王朝的缔造者耶律阿保机和太宗耶律德光两帝多年苦心经营的大辽国,统治范围北至大漠,东至黑龙江、松花江,西至陕西黄河以东,南至保州(保定)、高阳关(高阳县)、瓦桥关(雄县)、益津关(霸州)等地。辽的版图不断扩大,经济迅速发展,辽王朝日渐强大。辽的统治者深知民族和洽和发展经济与加强中央集权的关系,实行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不同政策,可谓开创一国两制的先驱。在契丹内部也“劝农桑,教纺绩”,鼓励“耕稼以食,桑麻以衣”的定居生活,改变了“皮毛以衣,转徙无常,车马为家”的游牧生活。辽的内部政局十分稳定,但与宋的边境时有磨擦,辽的统治者时刻保持高度戒备。986年宋太宗借“契丹主少,母后专政”发动了一个“雍熙北伐”战争,结果以失败告终。辽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圣宗耶律隆绪与萧太后率军二十万,大举南侵,宋真宗赵恒接受宰相寇准苦谏而御驾亲征,后战事平息,宋王朝与辽订了“澶渊之盟”。宋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岁输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这使辽的经济发展如虎添翼。此后,宋辽边境相安无事,并在雄州、霸州、新城等地置榷场,行贸易。遇有庆吊之事,使者往来不断。但辽的统治者一天也没有放弃对中原的企图。只是聚积力量,以待后发。

辽国皇帝不是总呆在上京,而有“四时捺钵”的巡守之举。皇帝巡守时,王公大臣随同前往。皇帝随时理政,接待使者,皇帝走到哪里,那里就设临时行宫。他们日夜兼程,往来沙塞,风尘不避,饮食或至不时。正当西夏与宋略有纠葛之际,兴宗耶律宗真于重熙八年(公元1039年)、十二年(公元1043年)两次巡守武清,猎于苇甸。其时兴宗坐骑高头大马,王公大臣前呼后拥,浩浩荡荡从南京(今北京)出发,经南海子,马驹桥、太子务,驻跸黄花店省抑宫。翌日拂晓,将士们则披戴甲胄、腰悬弓刀,十分威武,举旗的,挑担的,托鹰的,牵犬的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巡狩王庆坨苇甸。稍事休息,将士皆穿墨绿衣,手持鹰隼、刺鹅锥,列于水边,慢慢逼近鹜鹅,待五七步,上风击鼓,鹜鹅稍离水面,兴宗亲放东海鹘擒之。恐鹘力不胜,列者以锥刺鹜鹅。得头鹅者,照例奖赏银绢。猎毕,设宴群臣,好不热闹。此后在民间也引出了不少如“天子箭射白玄孤”之类的美好传说。

元世祖忽必烈巡幸武清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的次子,生于金宣宗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是继成吉思汗、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后第五位登上蒙古国大汗宝座的杰出帝王。

忽必烈的母亲唆鲁禾帖尼是一位汉化较深的精明能干的女人,在其母的影响下,他喜欢访问前代帝王治世之道,特别崇拜唐太宗,效法太宗“广延四方文学之士讲论说道,终致太平”,以治世安民。即汗位后,颁布“即位诏”云:“祖宗肇选区宇,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五十余年于此矣。”表示决心“祖述变通”。用他自己的话讲,“祖述”就是述“忽必烈祖之规”,“烈圣之洪范”;“变通”就是采用汉法实行“文治”。依据中原封建王朝的封建传统,改造蒙古国的政权。五月宣布用“中统”年号,称皇帝,以开平为上都,燕京为中都,后称大都。六月,“首诏天下”说:“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为本,”要国人“崇本抑末”。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十一月,废弃大蒙古国号,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完成了大蒙古国至元朝的嬗变。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灭宋。

忽必烈统一中国后,真正做到了“帝中国,当行中国事。”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两次到武清省方,驻跸于柳林(今柳林屯)。回想起他平南北归来时,这里是一马平川,绿草如茵,桑枣遍野,十分欣慰,令在这里建了行宫。教民广植桑、枣、桃、李、柳、榆,建屋盖房以备荒年。这里的柳林屯、枣林屯、桑园等村名便是那时以种植树木中最为茂密的树种命名的。可惜,壮观的行宫毁于战火,年代久远被人们遗忘了,有村名仍沿用至今,实属万幸。

元顺帝(惠宗)妥懽帖睦尔巡幸武清

顺帝,名妥懽帖睦尔,仁宗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四月生,明宗长子,母罕禄鲁氏,名迈来迪。十三岁继帝位,在位三十六年,庙号惠宗。

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正月,帝猎于武清县柳林,于行宫驻跸三十五天,巡幸泉州故城,龙舟畅游于潞河、三角淀,遍览雍阳胜景。六年(公元1340年)六月,诏撤文宗朝主,囚太皇后不答失里于皇后店省抑宫,放太子燕帖古思于高丽。

秋七月,燕帖古思死。是年改元至正,帝欲用改元祈求上苍保佑国泰民安,孰料,大元的气数已尽,洪水旱灾、暴风冰雹、地震山崩相继为灾。加之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这个昏君实属庸才,“纲纪之政不修,贪淫之心益著”。十四年(公元1354年)京师大饥,并有疫疠,树皮草根尽皆食尽,“民有父子相食者”。而帝则自己设计图样在苑内制造龙舟,兵连祸接,民怨四起。谣曰:“天雨现,民起怨,中原地,韦必变。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塔儿白,北人是主南人是客。塔儿红,南人来做主人翁。”十七年(公元1357年)二月毛贵陷莱州,六月据山东,声势甚大。 十八年陷青、 沧二州, 据长芦镇, 三月陷蓟州连下漷州, 兵至武清枣林, 枢密副使过国珍战死, 起义军据柳林, 行宫毁于战火。 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决议北伐, 檄文曰:“驱逐胡虏, 恢复中华”、 “主纲陈纪,救济斯民”。 二十八年(公元1386年)七月徐达会兵于临清,连下德州,直抵武清河西务,郭英首战元兵。诏准王帖木儿不花监国,庆童为中书左丞相,同守京城。帝御清宁殿、集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同议避兵北行。失列门及知枢密院事黑厮、宦者赵伯颜不花等谏,以为不可行,不听。伯颜不花恸哭谏曰:“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当以死守,奈何弃之, 臣等愿率军民及诸怯薛歹出城拒战, 愿陛下固守京城。” 帝不听。 至夜半, 开建德门北奔。八月,明军入京城,统治九十七年的元朝灭亡。明洪武皇帝以元帝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号曰顺帝。

明成祖朱棣巡幸武清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在魏国公徐达统领的北伐大军攻克山东的凯歌声中朱元璋在应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这是继刘邦之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位布衣出身的开国君王,宵衣旰食为大明三百年基业奠定了基础。其后,他的四子燕王朱棣称帝后又是一位巩固和发展明王朝基业的君王。

朱棣生于元至正二十年 (公元1360年),是朱元璋四子,十岁被封燕王,二十岁进北平封国。时开国元勋徐达奉命镇守北平,朱棣跟徐学兵法,练一身好武艺。他不仅武艺高强,且胸有大略。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正月,朱元璋命朱棣与晋王带兵讨元将乃儿木花,晋王胆怯不敢进兵。朱棣独自率领傅友德等大将出征,当得知乃儿木花在迤都(今蒙古国东南境内)扎营,他率师急进。途中遇大雪,诸将主张停进,他说:“天下大雪,敌人无备,冒雪速进,必定取胜。”乃儿木花遭突然袭击不战而降,捷报传至南京,朱元璋高兴地说:“将来肃清蒙古沙漠者,必定燕王也。”后来屡命燕王出塞巡边,筑城屯田,节制沿边兵马,威名大震。

随着军事实力和政治威望的提高,朱棣渐生继承皇位的欲望。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标去世,其子允炆被立为皇太孙。一次朱元璋在禁中设宴,令皇太孙赋诗。朱元璋见一匹马疾驰而过,出语:风吹马尾千条线;皇孙对曰:雨打羊毛一片毡。朱元璋觉得对语毫无气度,很不高兴。在旁的燕王奏对曰: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听了转怒为喜,连声夸奖说:“对得好,对得好!”于是倍加赏识,曾想更换皇储,自此燕王更加得宠。三十一年太祖驾崩,朱允炆继承皇位,改元建文。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棣借口奸臣诱惑皇帝破坏祖制,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靖难之师,对朝廷问罪。开始了朱家王朝内部夺权战。三年(公元1401年)十一月得悉京师空虚,十二月采用批亢捣虚之策,挥师南下,直取京师。燕王精于韬略,善用计谋,每临战阵,身先士卒,势不可挡。六月渡过长江,攻入南京。朱允炆不知所终。燕王在群臣的拥戴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元永乐。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他继位后,继承先祖未竟之志,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外交方面采取了许多开明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为巩固和发展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永乐二年(1404)四月,朱棣率众渡马驹桥,南驻武清。武清原为薮泽之域,水面雄浑壮阔,保留着古老的自然风貌,而且资源丰富,有渔盐枣粟之饶。无边无际的苇荡春绿、秋黄、冬飞絮。无数水鸟栖息、飞鸣,使久居宫禁皇帝游兴大发,带群臣荡舟于碧波之中,龙舟驶入今大黄堡一带,帝见碧波粼粼,野鸟成群,岸边一片新绿,实属北国江南,想苇子春绿秋黄的情景,便赐此湖为“翠金湖”。人们回想起燕王曾荡舟于此,又称“燕王湖”。

燕王以藩王起兵,夺取帝位,虽受一些人的责难,但其才能和政绩是不容否定的,至今许多武清人津津乐道于“燕王扫北”和“随龙北上”的事情。

大运河的历史沿革与武清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