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历史沿革与武清

津门首驿——河西务

河西务,因是当年北运河西侧的船坞而得名,位于京津两地中点,地处京东水陆要衢。自元朝定鼎北京(时称大都)开通京杭大运河后,河西务就成了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朝廷在此设海运司,领接海道事,进出京城的船只在此纳关税。朝廷还在此设十四座粮仓,为大都皇粮仓储重地,常驻朝廷大小官员百余,最高级别为正三品,并有军队驻扎保卫粮仓及漕运安全。这里设置水路驿站,为朝廷传递政策法令的交通要地,被称为“急冲要”,领蔡村驿、杨村驿、桃花口驿(今北辰)故称 “津门首驿”。

至元十三年(1276年),通州、河西务之间的漷县升为州,漷州治所迁到河西务,领香河、武清二县。河西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又提升了档次。元朝诗人傅若金有“驿路通畿甸,廒仓俯漕河”的诗句。意为通往京城的驿站河西务,岸边高大的仓群倒影在河中,船上的人俯下身子就能看到。

明代罢海运兴河运,京杭大运河成了沟通南北经济文化的大动脉。河西务成了京津间的重要码头。隆庆六年(1572年)筑砖城, 城内外设府衙、钞关(税关)、驿站、漕运司、巡检司、户部分司等十三个大小衙门。河西务自此漕运更加兴旺,市场愈加繁荣。明代大学者蒋一葵曾对河西务有这样的记述:“河西务,漕运之咽喉也……两岸旅店喧阗,货殖充牣,商民攢聚,舟船辐辏。每值夏秋,粮艘沽舶,昼夜往来。”素有“京东第一镇也。”

清代,京杭大运河还是通往世界的黄金水道。运河中不光有运粮的漕船,还有皇家的商船,民间的、外国的商船,大批的洋货、广货、川货源源不断运往北京或沿途销售。河西务成了各类商品集散的大市场。出现了更加繁华的景象。此时的水陆驿站,额定马三十三匹,马夫165名,另有纤夫(水夫)九十九名,还有临时雇用的轿夫、递夫若干名。

北运河上鱼贯进京的帆船形成一道景观,远远望去像一道帆樯,被誉为“潞水帆樯”,成了武清县六景中的一景。

十七世纪初,荷兰使节向清王朝进贡,沿运河途经河西务,特意下船拜访地方官员,双方互赠礼物。后来在荷兰人著的《荷使出访中国记》中,把河西务介绍到海外。 

随着漕运的繁兴,河西务的饮食业也空前发展。明代天启帝佐酒的“嘎吱合”、乾隆帝称赞的“金边扣焖”及船工们争相购买的金家“果子饼”,已成为地方传统风味小吃。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北运河失去了漕运的功能。但京津两大城市之间走廊的区位优势没有变,沿北运河大堤修筑了京津公路,河西务不失昔日的繁荣。仍享有“津门首驿”、“ 京东第一镇”之誉。

画中之乡——南蔡村

南蔡村地处武清区中部,南距天津市区40公里,北达北京市区60公里,面积79.63平方公里,辖49个行政村,现有居民4.1万人。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在镇区穿过。

据有关资料证明,南蔡村镇自史前成陆,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人类活动,并出现聚落,2003年在该镇韩营村发现五座古汉墓,出土古燕国尖首刀币和绳纹砖等。

南蔡村镇地处京畿之地,受大运河文化滋养,加之自元至清,北运河漕运途经此地,又得占先机,成为贯通南北的重要交通要冲、商业重镇,商贾云集,繁华称盛,为京东鱼米之乡。这里,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交通发达,水质洁净,空气新鲜,是个鱼米之乡。

运河的肥水沃土为农家种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三乡五里百姓吃菜,多依赖这个村子供应。当初,蔡村人也种菜,也打渔,轻舟一架,罾网一张,满舱的鲫鱼活蹦乱跳;杨柳树果树满村遍野,其中以桃李杏桑枣树为最多。历代文人写下的吟咏蔡村的诗有清嘉庆举人梅成栋的《蔡村题壁》:“古堤芳草返离魂,三月风和透体温。野店几回诗脱稿,春衫到处酒留痕。白沙碧水湾环路,绿柳红桃远近村。二十五年须鬓改,尘踪扰扰未堪论。”《蔡村道中》:“绿返平芜欲化烟,一番春雨润沙田。农夫笑指村前路,今岁桃花胜往年。”清人乾隆年举人鳌图《蔡村》诗云:“一夜秋风起,轻罗已觉凉。微云孤晓月,疏影瘦垂阳。近水鱼虾贱,沿堤车马忙。京东人语熟,入耳更思乡。”清乾隆年间举人金绍骥《早发蔡村》诗:“五更风霜冷,客子最销魂。马迹黄沙路,鸡声绿树村。驿楼残月小,渔岸晓烟昏。频听疏钟度,经过野寺门。”

南蔡村镇的历史可追溯到1000年前的辽宋时代。公元936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族。公元938年,契丹族首领耶律德光把幽州(北京)升为辽朝的陪都称南京。武清县为南京析津府所辖。当时的武清,包括香河、宝坻、宁河及天津的东丽、红桥、河北、北辰在内的广大地区。

汉代王莽篡位后改通县为潞县,故流经潞县的河流称潞河。潞河即今天的北运河。潞河流至武清河西务东南入浮鸡淀,再曲折南行到蔡村、杨村,加之东有龙湾河,南有龙凤河,蔡村是一个水草丰盛的水网地带。另有一说云蔡村并非以蔡姓立村而得名,而是聚落四周因野草丛茂而得名。左思《魏都赋》云:“蔡莽蜇刺,昆虫毒噬”可证之。到了辽宋对峙时期,此处因水甜土肥,盛产蔬菜,得名大菜厂;后有军队屯田,蔡姓官员驻此,更名蔡君厂,俗称蔡村。此说更接近世俗,也为人所接受。

契丹族是东北的游牧民族,追逐水草而居,大批契丹人涌入武清后,聚集在河流洼淀水草丰盛的地方,蔡村是首选之地。从蔡村附近的村名传递的信息,也可以看出当时契丹人逐水草而居的情况——羊坊、马庄、朱庄、马棚洼等。后在辽、宋和平共处的百余年间,辽统治者推行了“因俗而治”、“学唐(朝)比宋(朝)”的政策。契丹人尊重汉文化,崇拜佛教,如在蔡村附近建的大良塔、小良锥(石经幢)、姑姑寺(东崔庄的普照寺)、铁棒棰(敬神的器具)。他们向汉人学农耕,纺织、礼仪;汉人向契丹人学渔猎、骑射、饲养牛羊、穿短衣短裤等,今天我们能见到的蔡村及其他村庄建的西为上、面向东的正房、院落,就是契丹人居住的习俗,他们追逐太阳升起的地方。在相互学习中又通婚通俗,促进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萧太后执政时期,统一法律,统一赋税,奖励农桑,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和睦团结。蔡村的聚落逐渐扩大。

金泰和四年(1204年)疏浚从通州到天津三岔口潞河,时称天津河,蔡村成为天津河西岸的大码头。漕船、民船把蔡村盛产的蔬菜、杂粮运往金朝的中都(今北京),供应朝廷之所需,被誉为“大菜场”。成队的漕船把黄淮地区的粮米源源不断浮运进京城(金中都),一部分在沿岸州县抛售。武清的杨村、蔡村、粜粮务、河西务均设粮食交易市场及商品集散地,蔡村的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

元朝统一中国后,元世祖忽必烈决议开通京杭(从北京至杭州)大运河。将金代的天津河段裁直,由香河县孙家务直开到河西务,裁掉入浮鸡淀向东南拐的大弯,直穿蔡村、杨村到天津三岔口。于是把蔡村分成了南蔡村、北蔡村。不过,北蔡村、南蔡村的大码头的位置没有变,反而更繁荣了,每年都有数百万石粮米及丝绸、茶糖等大批物资自江淮经运河运抵京师。每逢夏秋水旺时节,帆樯遮空、舳舻蔽水,所谓“半天下之财富悉经此路而进”。蔡村及沿河村庄生产的各类蔬菜出了名,每年夏秋两季各类新鲜蔬菜于水路、陆路源源不断运往京城,供宫廷高官食用。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一方面继续采取元朝做法,大力疏浚大运河,以舒畅我国南北漕运,使其成为运河上重要的节点,故此地许多村名就显示了运河文明的遗迹,像郭官屯、卞官屯、聂官屯的村名由来是明军在此屯田垦荒,像砖厂、大白厂、小白厂村名由来是运河滞运在此地烧制或转存砖瓦、建筑材料而立村。

大运河的历史沿革与武清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