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关中书院的历史沿革

在关中书院延绵几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其名人争至,桃李争辉,人才辈出。明、清两代著名学者周淑远、柏景伟、刘古愚、牛梦周等曾在这里讲学。出身于此的名人难以计数:王杰,是清王朝开国后陕西省第一个状元;王鼎,道光年间任东阁大学士,追随林则徐为国尽忠;路德,被誉为清末陕西第一嘉士。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公车上书,陕西籍参加者多达五十五人,其中大多数人曾就读于关中书院。

清末,西学传入中国,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学子的需求,陕西官府当局将关中书院改办为具有西方教学特点的师范学校,至此,关中书院淡出历史舞台,而书院精神,却变成一种情怀,沉积在陕西文人士子的血脉当中,学院培养“士之气”的办学传统,已作为社会人文精神的一部分,深深附着于这里的一屋一舍、一砖一瓦。

辛亥革命时期,更名为师范学堂的关中书院有多名学生开展反清运动。大革命时期,这里已经有了地下党的组织;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就读于这里的学生积极开展学潮运动,历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前夕,古城的爱国学生游行队伍正是从这里出发,前往临潼向蒋介石请愿的。邓颖超、彭德怀等先后在此举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活动。今天,书院一侧墙壁上仍立有“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全国总部遗址”的标牌,正是那段烽火岁月的历史见证。

现在:教学一如既往

走过400多年历史风雨的关中书院,依旧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和古代书院建筑风貌。一条主干道作为中轴线,将书院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主体建筑如二门、三门、允执堂、泽园等都集中于轴线上,左右两边排列着5个院落,并以回廊相互连接,与主体建筑合为整体,对称严谨,典雅庄重。如同中国历史上的所有书院一样,这种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结构,除了营造一种庄严、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角效应以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历史上的关中书院几毁几建,现存建筑多为清末所建,经过不断翻修,今天还各自发挥着教学的功能。

现在的关中书院,整个建筑独具风格,从外到里给人一种典雅清新的感觉,又不失古学之风
。步入关中书院,首先是造形古朴的三门石牌坊,上面正中是“关中书院”四个大字,左右
两边及背面刻有“崇文”、“尚德”、“慎思”、“笃行”八字,学府气息可见。牌坊左前侧立一石碑,为著名书法家雷珍民先生所书“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简介”,书院历史沿革由此可知。穿过石牌坊,大殿左右两面墙壁上榜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特别醒目。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院内新建有“书画长廊”,陕西著名书画家卫俊秀、曹伯庸、吴三大、石宪章
、李成海、赵熊等在此都有墨宝。其中有两副对联:“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入则笃行,
出则友贤”(著名书法家卫俊秀书)和“满目青山峰连峰攀登无止境;长江春水浪推浪接力有
后人”(著名书法家曹伯庸书),书院气息颇浓,对莘莘学子寄予希望。

西安关中书院的历史沿革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