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疆必须掌握的历史知识

回屯,即维吾尔族农民群众进行的屯田。清朝统一新疆后,从1760年到1768年,清朝官府从南疆各地共动员组织了6
300
余户维吾尔农民到伊犁河两岸垦荒种地。在伊犁种地的维吾尔农民分设九屯,由各级伯克管理。嘉庆九年(1804),由于人口繁衍,又增设四屯。每户每年向官府交粮16.6石,每年共向官

府交粮10万石左右。维吾尔农民所进行的屯田不仅成为伊犁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而且是这一地区国库粮食的主要来源。

遣屯,也称犯屯,即由内地发遣到新疆服刑的罪犯进行的屯田。1756年,清廷把内地重罪免死犯人首批发遣到哈密屯田。以后,又陆续将一些犯人发遣到巴里坤、乌鲁木齐、昌吉、玛纳斯、乌苏、精河、伊犁、塔城等地。每人给地12亩,另给种子、牛具,每年纳粮6石。携带家眷者,另给地5亩,自行垦种。这些屯田遣犯的生产活动一般由当地驻军直接监管,表现较好者可以在当地落户,成为在籍农户。在清代新疆屯田中,犯屯规模虽然比较小,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效果并不理想。但很多遣犯服役到期后多在新疆安家落户,后来成为新疆民屯的重要一部分。

旗屯,即由驻防新疆的八旗官兵进行的屯田。清朝统一新疆以后,把内地满、蒙古(察哈尔)、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族八旗官兵移驻北疆携眷长期驻防。除满族官兵专事训练巡边外,其他各族官兵都要自耕自食自牧自食。特别是锡伯族官兵在迁居新疆前,就曾长期从事过农业生产,迁居伊犁河南岸后,仍然从事农业生产。后来,驻防伊犁的满族官兵群众发生生计问题,曾组织过本营的闲散余丁进行农业生产,但由于种种原因,时断时续,成效很不理想。蒙古、索伦等族官兵也曾进行过少量屯田活动,但成效不大。

后一时期即道光时期,主要在平定张格尔、玉素甫之乱以后。在这一时期,天山南北各地迅速增加的人口与耕地不足的矛盾日渐显现出来。为此,在各地官府主持下,新疆掀起了一个垦荒种地的新高潮。清朝也一改过去的民族隔离政策,允许移民迁入南疆的伊拉里克(今托克逊县境内)、喀喇沙尔(今焉耆)、库车、阿克苏、乌什、巴尔楚克、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等地,进行屯田。据统计,在这一时期,全疆新开垦土地总数在100万亩以上,其中南疆新开垦的土地就占60余万亩。这些新开垦的土地绝大部分给维吾尔、汉、回等各族贫穷的农民耕种,不但解决了他们无地或少地的问题,而且也使官府增加了粮赋收入,进一步促进

了新疆农业生产的发展。

清代新疆屯田的第三阶段在新疆建省前后,即光绪时期。由于战乱和外来侵略势力的破坏,在清军收复新疆时,许多城镇已同平地,土地荒芜,榛莽丛生,人口大量流亡,不足从前十分之一①。在这种情况下,招集流亡,兴办屯田,自然成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手段,其主要形式自然是民屯。1887年初,新疆巡抚刘锦棠奏定《新疆屯垦章程》,将民屯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至清末,新疆已经开垦出有水可灌溉的熟田
l100余万亩,人均占有旱涝保收的农田5亩,超过同期全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一倍。

在谈到历朝历代屯田时,《西域图志.屯政》说:从汉代晁错建议募民徙塞下,已兆屯田之法,至宣帝遣故将吏屯田张掖,而屯政日升。自此以后,凡有军兴,必修屯政,然而师行则举,师旋则废。议者徒备一时权宜,而未得经久承行之利……汉唐之屯政,专为养兵,而未能兵民并济。汉唐之屯政,专为供战,而未能战守兼宜。这段议论颇有见地,它既指出了以前各代屯田的局限性,又表明了清代新疆屯田兵民并济战守兼宜的特点。清代屯田更注重新疆地区的开发和建设。

清代新疆屯田的形式多样,但主要是民屯。乾隆皇帝曾经指出:国家承平日久,生齿繁庶。今日户口日增,而各省田土不过如此,不能增益,正宜思所以流通,以养无籍贫民……西陲平定,疆域式廓,辟展、乌鲁木齐等处,在在屯田。而客民之力作、贸易于彼者,日渐加增。将来地利愈开,各省之人,将不招自集。其于惠养生民,甚为有益。①解决内地一些地方人口过剩问题,移民实边,惠养生民成了清代新疆屯田的主要目的之一。所以,民屯发展快,规模大,分布广,成为清代新疆屯田的又一显著特点。

清代,通过屯田为重要手段对新疆进行开发和建设,不仅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巩固了祖国西北边防。所以道光皇帝说:是屯田一事,实为安边、便民、

足食、足兵之良法。②这是清代新疆屯田的意义之所在,也是历朝历代新疆屯田的意义之所在。

2.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兴衰

考古资料证明,在先秦时期,东、西方之间就存在着经济贸易交流。在德国南部斯图加特及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都曾发掘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生产的丝绸。那时,中西商路可能是经过北方草原地区,即从蒙古草原到西伯利亚草原,然后南去伊朗,西去南俄草原,或到达非洲,或到达希腊、罗马。张骞通使西域以后,进一步拓展了中西陆路交通,一条东起长安,经陇西高原、河西走廊,然后沿塔里木盆地南北两缘,进而连接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的中西交通通道正式建立起来了。由于当时在这条交通通道上输出的物品中,数量最多、最受人欢迎的是丝织品,所以欧洲的历史学家首先把它称之为丝绸之路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的中段东部,扼守中外、东西交通要冲。自公元前60年新疆成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起,它就成为了东西方政治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了我国对外交往的前沿和窗口。通过丝绸之路,新疆一方面将中华文明不断地传播到西方,一方面又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继而以自
己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在新疆境内主要分南、北两道,敦煌或者阳关是两道东面的起点。南道从阳关西行,取道鄯善(今若羌一带),沿车尔臣河古代河岸西行抵且末,经精绝(今民丰县尼雅遗址)、扦弥(今策勒县东北)、于阗(今和田帝附近)、皮山(今皮山县一带),至莎车(今莎车县)。再经蒲犁(今塔什库尔干),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则出大月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另外,南道越葱岭后,向南经厨宾(今克什米尔),还可到达身毒(今印度)。北道出敦煌西行,经横坑,绕过三龙沙(今疏勒河西端沙漠),先至楼兰古城,折向北行到达车师前王庭(

关于新疆必须掌握的历史知识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