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西汉初期汉朝与匈奴和亲的影响

()汉朝的和亲公主为匈奴带去了大量的工匠、奴仆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还带去很多礼品如丝绸、钱帛、酒、农作物稻种、农业器具等,这为匈奴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补充了他们单一脆弱的游牧经济,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向定居经济的转变,缩短了匈奴与汉族之间在生产生活上的差距,使他们逐渐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又从客观上加速了经济上的“大一统”。在高祖时就约定汉朝“岁贡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24]。孝文帝时“服绣袷绮衣,绣袷长襦,锦袷袍各一,比余一,黄金饰具带一,黄金胥纰一,绣十匹,锦三十匹,赤绨,绿缯各四十匹,使中大夫意,谒者令肩遗单于”[25]

在伊克昭盟杭锦旗桃红巴拉树东北阿鲁柴登出土的匈奴文物中,斧、刀、镞等与中原文化中同一类型的遗物很相似,反映了汉匈之间紧密的联系。匈奴遗物中大量出土的灰色陶器,与中原同类陶器完全一样,有我国南方的漆木器、竹器、丝织品,甚至有带汉字的遗物。这说明西汉初年的和亲政策中的互市政策作用十分明显。匈奴人十分重视和汉人的“互市”,以便用他们的牲畜和皮毛与汉人的农产品与手工业品进行交换。匈奴与汉族的交换是频繁的,而交换的种类和数量也是很多的,其中包括铜器、铁器、陶器、木器、工具、马具、黄金、服饰及丝织品等,这就繁荣了匈奴的经济。《汉书·晁错传》载:“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以是观之,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26]。匈奴经济活动除游牧外,农业也有一定发展,但是当时农业并不占主要地位。“游牧部民兼营农业,主要目的还不是也不可能解决人们粮食问题,而是为了解决家畜的粮秣和饲草问题”[27]。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匈奴受汉人影响,已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尽管规模小,不能解决人们的粮食问题,但它也反映了受和亲政策的影响,农牧业分界线在向北推移,补充了匈奴单一的牧猎经济。

()在军事上,匈奴利用它在和亲中的主导地位,积极对西域诸国进行控制。因为汉朝在边疆上无力北侵匈奴,所以极力推行和亲,使匈奴帝国能够抽出其大部兵力征伐西域各国,从而出现了西域各国只知匈奴不知有汉的情况。说明匈奴帝国的势力相当大,也反映出这是西汉初年实行和亲政策的恶果。汉文帝时“(右贤王)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之,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
[28]。匈奴的强大又反作用于西汉,使其不得不继续推行和亲政策。

()和亲对匈奴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从衣食住方面来看,汉朝自高祖刘邦以后,每年都赐匈奴大量絮缯,文帝给匈奴的信中说:“使者言单于自将并国有功,甚苦兵事,服绣袷绮衣,长襦,锦袍各一……绣十匹,锦三十匹,赤绨,绿缯各四十匹”。至哀帝时,匈奴单于来朝,汉朝赐给的数目更大。“加赐衣三百七十袭,锦绣缯帛三万匹,絮三万斤”[29]。从赐给衣料来看,说明汉朝给的愈多,匈奴需要的也就愈多,至于互市所交换的、人民所需的数目可能更大,匈奴人也逐渐穿起锦帛了。刘邦曾答应每年给匈奴一定数目的酒、食物。武帝末年,单于要求糵酒万石,稷米五千斛。说明匈奴人也饮酒。也不时的向汉要粮食,利用汉族的俘虏耕织,他们也逐渐学会了耕种。匈奴以前“毋城郭”,但匈奴有赵信城,传系赵信所建,汉朝的军队打败匈奴曾到过此处,说明汉初的和亲政策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引起匈奴人对汉文化的渴望,吸引他们学习汉文化。

社会风尚方面,《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贵壮健,贱老弱”,但是至文帝初年,单于给文帝的信中说:“除前事,复故约,长安边民,以应始古,使少者得其长,老者得安其处”[30]。这说明受到了汉文化中尊老爱幼思想的影响。匈奴单于曾遣子到汉求学,目的是学习汉族文化,体现出他们也仰慕汉文化。匈奴单于的阏氏既然是汉族女子,那么其子女也必然受母亲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汉朝太监中行说到达匈奴后,“汉遗单于书,牍以尺一寸……中行说令单于遗汉书以尺二寸牍,及印封皆令广大长”[31],说明匈奴依靠汉字来与汉王朝交往,那么匈奴人也或多或少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西汉初年和亲对匈奴的影响非常深远,有些影响经过很多年才能表现出来,例如文字的使用和匈奴遣子到汉求学。和亲政策客观上加强了两国的交往,有利于民族融合,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三、和亲政策的历史意义

和亲对于两个民族都有多方面的影响,虽然它是汉王朝与匈奴的一种贡纳关系,助长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贪欲,使汉王朝每年将大量的财富输往匈奴,但是这也为其最后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尽管匈奴时战时和,然而它也不能阻挡和亲政策中“互市”的进行。和亲政策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汉匈人民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例如,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叶,“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32]这种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符合汉匈人民的利益。到了呼韩邪单于降汉以后,汉对匈奴统治阶级的赠物越多,匈奴人对汉文化的爱好就越甚,匈奴贵族不只生前喜爱汉物,就是死后也愿意安睡在汉式的油漆棺椁之内。近年来在我国长城沿线发现了许多城郭,障塞和屯田遗址,在城址附近又发现了许多墓葬,还发现“单于和亲”、“单于天降”、“四夷宾服”等瓦当。从这些遗物可以看出汉匈之间从对立状态发展到和亲关系,更发展到逐渐统一,这是符合广大草原牧民和内地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这为我们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我们应把匈奴人看作是我们民族的一部分,而不应把它置于完全对立的一面看其影响。

西汉初年的和亲为以后各朝各代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对唐王朝的影响最为重大,如唐王朝与突厥和亲、文成公主入藏等。

总之,和亲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此,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来客观的评价它,无论统治者实行时的主观愿望如何,多数中原王朝同北方民族之间的和亲结果都导致了中原政权和北方民族政权之间,汉民族和北方民族之间建立了和平关系,在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

注释:

[1]施伟庆.关于西汉政府与匈奴和亲的若干问题[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4.21~29.

[2]王柏灵.匈奴史话[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3]林幹.匈奴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4]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北方各族简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

[5]陈序经.匈奴史稿[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

[6]崔明德.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研究二题[J].中国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谈西汉初期汉朝与匈奴和亲的影响 
  关于匈奴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