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与多文化的交流

(
)14
.
佛教史家说有一位高僧:「于传教译经,于发明教理,于釐定佛规,于保存经典,均有甚大之功绩。」这位高僧是 (A)道安 (B)鸠摩罗什 (C)竺道生 (D)慧远。

(
)15
.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名相,临终前交代其国君:「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此人死后,国君并未实行他的遗言,导致惨败,此人是 (A)诸葛亮 (B)王勐 (C)王导 (D)鲁肃。

(
)16
.
在我国历史上,因为佛教势力太过兴盛,曾经引起三位皇帝的排佛运动,请问排佛的皇帝不包括以下哪一位? (A)唐武宗 (B)北周武帝 (C)晋武帝 (D)北魏太武帝。

(
)17
.
在一场战役中,南方谋略运用成功,凭招募一批流民首领劲旅,并与荆州桓氏力量相唿应,终以寡击众,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陷入分裂混乱。请问此为哪一场战役? (A)春秋的邲之战 (B)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 (C)汉末的赤壁之战 (D)东晋的淝水之战。

(
)18
.
这座佛寺不只是个宗教场所,同时也是地方金融中心,寺院借贷给农民并收取高额利息。寺院拥有庞大的地产和大量的身分依附者,寺院长老们正和来到寺院的达官贵人们探讨着深奥的佛理。这是什么时期的现象? (A)这是佛教刚传入中国的两汉时期之特徵 (B)这是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的特徵 (C)这是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下寺院的写照 (D)这是明清时期土地财富向寺院集中的表徵。

(
)19
.
南北朝时,有一位汉族士大夫说:「我有个儿子,现年十七,还蛮可以写点文章的,要他学鲜卑语和弹琵琶,也有一定的程度了。用这些能力去服侍公卿,没有不宠爱他的,这真是件重要的事吧!」依你对当时各政治势力的了解,这人最可能生活在何地? (A)北魏 (B)北齐 (C)北周 (D)萧梁。

(
)20
.
唐初对外来文化颇示尊重与开放,但中唐以后何以态度转趋保守,进而重新反省本土文化的价值?()武周代唐的影响,使道教的信仰日趋盛行;()安史之乱的冲击,使国人对外族渐起反感;()外来佛教盛行,刺激本土文化的新自觉;()朋党之争的结果,使经学成为学术的主流;()察举制度的实施,本土文化成为晋身工具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戊。

二、多重选择题 (5
每题
4
20)

(
) 1
.
犍陀罗地区位于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东北边境一带,它的佛教艺术形成于西元1世纪,5世纪后衰微。孔雀王朝时传入佛教,1世纪时成为贵霜帝国中心地区,文化艺术很兴盛,犍陀罗艺术主要指贵霜时期的佛教艺术而言。请问下列关于犍陀罗艺术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 (A)融合罗马雕刻技术与印度佛教风格 (B)辗转透过中亚、西域传入中国 (C)甘肃敦煌、山西云冈、洛阳龙门的石窟艺术皆留有痕迹 (D)新罗与日本的佛教艺术未受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E)犍陀罗位于欧亚大陆丝路的交通要道上,是其文化形成的主因。

(
) 2
.
自秦汉以来,东亚地区与中国交往日益密切,有些地方甚至长期为中国领土(例如越南北部),广受中国文化影响,在隋唐时期形成学者所谓的「东亚文化圈」。请问东亚文化圈具有的共通文化要素有哪些? (A)汉字 (B)儒教 (C)法律制度 (D)中国化的佛教 (E)中国的科技。

(
) 3
.
有关崔浩的叙述,下列何者正确? (A)崔浩是北方汉族的高门 (B)深受北魏国君的器重 (C)推行汉化的主张遭到鲜卑贵族的反对 (D)他嚮往南方的门阀政治 (E)其「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的作法引起鲜卑贵族的反对,招致杀身之祸。

(
) 4
.
道教在唐代之所以颇为兴盛,其原因为何? (A)朝廷的倡导 (B)由于佛教大盛,社会经济力量雄厚,构成严重的潜在威胁;唐朝诸帝尊崇道教以抑制佛教 (C)道教讲求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理论,深深吸引贪恋物欲的皇帝和官僚 (D)在民间,化凶为吉、祈福禳灾、驱邪斩妖乃至于治病养生等道教活动,与因果轮迴、念佛吃斋等佛教信仰并不冲突,因而道观与佛寺一样,香客不绝 (E)因佛教的衰微,民间转为信奉道教,寻求心灵慰藉。

(
) 5
.
唐代是个「万家灯火共华夷」的社会,许多城市亦为国际性都市,下列有关安史乱前唐代社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唐代社会事实上并不是一个平等的社会,上下阶层的分际,规定得非常森严 (B)广州城内的居民,虽有着不同的习俗与信仰,但却是交往密切,相处融洽 (C)在社会上,人不分「良」、「贱」,深具平等精神 (D)当时部曲虽为私家所有,但已能自由行动,随时可离开地主自行创业 (E)《唐律》中严格禁止贱民和良民为婚。

三、题组题 (3小题
每小题
4
12)

1.
魏晋时期以后,中原地区战祸与灾疫绵延,人民想要解脱生活苦难,往往求助宗教,佛教因此逐渐兴盛。
(
)(1)
为了使中国人易于接受佛教,高僧常用比附的方式解说佛教义理,这种方式称为格义。请问格义不会

运用到哪一派的观念? (A)儒家 (B)道家 (C)玄学 (D)阴阳家。
(
)(2)
某位高僧祖先为大月氏人,被时人称为「敦煌菩萨」。西晋时,他从敦煌进入长安,「沿路传经,写为

多民族与多文化的交流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