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鲁迅

鲁迅其实最爱的是自己的母亲。为了报答母亲,他似乎毫无选择的接受母亲给他的礼物——朱安——封建制度下安排的产物。从此相伴一生。我不知道这些是在折磨鲁迅还是,鲁瑞自己。朱安,似乎作为一个影子一直在印证着鲁迅感情上的不幸福。母亲在鲁迅日渐沉迷于工作中,也发现了自己强加给他的不幸福,以致到后面两个儿子的婚事基本是不插手,仍有他们自己选择。

封建大家庭里的长兄,格外要承担很多东西,更重要的是牺牲精神。鲁迅因为年幼丧父。所以母亲成为儿子的全部,前提是母亲为了儿子显出了整个人生。作为儿子的,无以为报,所要报道的就是——听话,包括婚姻上的安排。

鲁迅爱许广平,由感情而发,以契约而持续。鲁迅与许广平是典型的师生恋。在《两地书》里面,两个人的通讯高峰时期,几乎是一日一封,足见热恋中的火热。谁也管不了,让他们也爱一回。管他们什么世俗,枷锁。但还是招致不少人的误会与攻击。因为是鲁迅这个忍者,也不想忍了。所以把那些信件一一公开结集出版。不过据鲁迅研究专家王得后考证,那些信件多半做过文字处理。把里面火的一面也删减了一些,可见并非足本。爱情激发创作热情。鲁迅是一个多难的天才,许广平给与他的情感慰藉,体现在他创作上的大量涌现。一方面体现是许的牺牲,其实她个人而言,文学创作才能也是相当可观,但都牺牲在照顾和支持鲁迅上。特别是1936年鲁迅去世之后,她基本是作为一个符号存在着,撰写鲁迅的回忆之类的文章。

鲁迅爱萧红?是父女之爱,里面或许掺杂着男女之爱。

萧红热情似火。在电影《鲁迅》里,经常是一袭红裙,煞是给人增添一些朝气。经常去鲁迅家,吃饭,交流创作。鲁迅给与她多次的帮助,为了什么?扶持文学青年,因为萧红是可造之材,不过还是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33岁。天妒英才。
在鲁迅遇到萧红的时候,鲁迅已经和许同居了。有些想法只能埋藏在心里。但同时局限于资料的有限。也很难排除鲁迅不曾爱过萧红。

还有马钰,据说是北大的校花。漂亮而又才气,鲁迅经常寄书给她,也算是鲁迅的粉丝之一吧。不过这个时候的鲁迅似乎没有太多心思去追逐这种飘渺的爱。直到后来她嫁人了,就中断了这种联系。因为鲁迅受自己弟妹——周作人老婆——羽田信子的污蔑,在内心里有不少阴影,尤其在和女性交往的过程中。

无论爱过谁,或者仅仅是在心头留下一抹声音。鲁迅都没有演绎出类似的“桃色新闻”。埋在心里,做自己的事情去。因为那颗痛苦的灵魂里,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包括生命本身也是相当有限的。

爱一个人,爱一个女子是一方面;爱沉闷的中国,也是一方面。

鉴于其伟大的地方,不是在于爱一个人,而在于爱更多的中国国民。

——————————————————————————-

毛泽东谈“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吓怕旁听者

2008-09-25
中国网
来源:香港文汇报
作者:山海夫

今天,是著名作家鲁迅诞辰127周年纪念日。

鲁迅之子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中的一段话:“1957年,毛主席曾前往上海小住。湖南老友罗稷南先生抽个空隙,向毛主席提一个大胆的设想疑问: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这是一个悬浮在半空中的大胆的假设题,具有潜在的威胁性。不料毛主席对此却十分认真,深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是识大体不做声。一个近乎悬念的寻问,得到的竟是如此严峻的回答。罗稷南先生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不敢再做声。”任何人读到这段对话,都会出一身冷汗。

当时,《鲁迅与我七十年》一出,这段对话就成为议论的焦点。我曾好长时间回味这段话,想想毛泽东生前那么热爱、敬重、颂扬鲁迅,怎会说出这样的话?毛泽东一向热爱鲁迅。开始在冯雪峰的影响下读鲁迅,什么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没有媚骨……这都出自他的口。建国后毛泽东在书房的一张照片,靠在书架翻书,这书就是新出版的《鲁迅全集》,毛泽东读过多少书,可见对鲁迅的热爱。毛泽东曾有言,假若他要选择职业的话,要当一个杂文家,这是否因为鲁迅的影响?我们如果了解鲁迅,会发现毛泽东和鲁迅有很大的共同之处,这就是叛逆精神、斗争精神,甚至“造反”精神。既然他们“心是相通的”,应当成为知音同好才是,我是不相信有这样的话和这样的情节的。鲁迅死于1936年,假如活到1957年,这不仅是思想界、文化界,也是国人担心的一个战战兢兢的问题。鲁迅确实没有媚骨,所以才叫人担心。于是这一假设成了国人的“情结”,定要设法证实它!《鲁迅与我七十年》,这一悬念终于得到了左证,于是我们都可以放心了,因为它完全“合情合理”,好像是一句等待已久的要证实的话。

人间鲁迅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