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各种字体

A.魏碑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是我国书法史上发展的重要阶段。清代大书家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对南北朝碑有「十美」的评述。他说:「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二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北朝以北魏立国最久,所以北碑又称魏碑;历代书家都未重视,直至清朝的中叶,阮元首倡南帖北碑的说法,才受到注意,而后又有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附和,遂取代帖学。

  北朝承赵、燕之后,书体则出于崔悦及卢谌二家,这两个人皆传钟繇、卫瓘、索靖的遗法。因为没有禁碑之令,又民风纯朴,而演变出北碑特有的书体,与南朝的风流蕴藉大异其趣,加上佛教盛行,流行造像题记与摩崖刻经,所以传世书迹特多。这种书体是介于分隶和楷书之间的过渡书体,居汉分至唐楷的枢纽。大体来说,丰碑和造像记大部份方峻棱厉,墓志铭蕴藉姘美,而摩崖书则雄伟奇绝,惊心动魄。

  发展:

  丰碑:

  丰碑的书体除了北魏寇谦之嵩高灵庙碑所含的隶法较多,风格较古,以及东魏敬使君碑较圆柔,是特例独行的坏孩子之外,其余都是规矩的好学生,方峻而端整,锋芒毕露,如晖福寺碑、高贞碑、张勐虎碑等。

  《爨龙颜碑》,南朝宋大明二年建立。此碑在清道光六年,为金石家阮元出任云贵总督时,访求名碑所得。碑文书法古雅,带有隶书意味,气魄雄浑,结构多变,给人们一种壮美的感觉。《爨龙颜碑》与东晋《爨宝子碑》,为历代书家所重,世称「二爨碑」。

  《石门铭》摩崖碑。北魏水准二年(西元509年)刻,在陕西褒城县。书体柔和多味,飘逸致趣,康有为评为北魏圆笔之宗。

  《张勐龙碑》北魏正光三年(西元522年)刻,在山东曲阜孔庙,无撰书人姓名,为张勐龙之颂德碑。书法劲健雄峻。清金石家杨守敬评为:「整炼方折,碑阴流宕奇特。」又评:「书法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高贞碑》清嘉庆蔔一年(西元1806年)在山东德州卫河出上,移置德州学宫,北魏正光四年(西元523年)刻。笔法遒劲雅健,结构端正,为北魏碑中模范之作。

  造像记:

  清代干隆、嘉庆以后,一些金石考古家争相访求名山,寻碑索拓。如阮元、黄易等不辞劳苦,寻访残碑断碣。黄易(小松)最早在龙门石窟拓碑四品,世称(龙门品四品》。以后又有人拓10品、2O品、多至1500品。现在所流传的《龙门二十品》为北魏时朋书法的代表作品,是魏碑书法的精华。

  龙门石窟在河南省洛阳南40里,伊水两岸形成阙门的形状,人们称它为「伊阙」。(见《水经注》:「两山相对,望之若阙。」)它的两岸为龙门山,山上建有石窟和造像,即「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创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西元494年),从魏至宋代,凿取岩壁建造佛像极为盛行。据统计,龙门石窟群现存洞窟1352个,佛翁750个,造像10万余尊,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多块,北魏时期造像题记约2000块,其中最着名者四种,即所谓《龙门四品》。

  《龙门四品》即《始平公》、《杨大眼》、《魏灵藏》、《孙秋生》等造像铭。

  《龙门二十品》,又称《龙门山佛像铭》,最着名的,共20种:

  孙秋生等造像 北魏景明三年

  始平公造像 北魏太和二十二年

  北海王元祥遥像 北魏太和二十二年

  北海王国大妃高为孙造像 无年月

书法的各种字体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