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党争、宦官之祸与唐的衰亡

试题分析

1985

1986

1987

1988

1990

1991

1993

1996

安史之乱

起因

影响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社会方面

外患方面

宦官之祸

起因

情况

废立君主

掌握军权

勾结朋党

答题示例

示例一
试分析安史之乱的起因及其对唐代政治、社会、经济及外族入侵四方面的影响。

唐代国势于天宝年间开始走下坡。天宝十年,安史之乱发生,史家多认为此乱事为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捩点。何以开元盛世后会产生安史之乱?原因有以下数点:

军政失措:唐高宗以后,府兵制日渐败坏。开元年间,玄宗为巩固边防,乃于边疆要地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统领兵镇的军队,长期戍边,遂令节度使有政治、军事及财政的实权。中央方面,玄宗改行募兵,设「

骑」,使之专门守卫京师。时至天宝年间,兵镇军力接近五十万,而中央兵力只有十二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同时,中央军养尊讫优,战斗力不及长期戍守边地的衙兵。

政治腐败:开元中期,玄宗日见骄奢,疏于政事。开元晚期至天宝年间,他更耽于逸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他又用人不当,重用口密腹剑的李林甫及杨贵妃族兄杨国忠,导致政治日坏,国事日非。李林甫为巩固自己的相位,杜绝边将入相之路,乃向玄宗进言以胡人为节度使,使胡人势力坐大,亦使安禄山有机会担任节度使之职。杨国忠因杨贵妃的关系而位居宰相,并无治国良策,只求逢承玄宗。

禄山权重:安禄山讨好玄宗及杨贵妃,甚得玄宗信任,故获委任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掌兵十五万。他见唐室政治日坏,野心遂起。杨国忠与安禄山互争玄宗之宠任,谋取政治权位,是以将相不和。杨国忠屡次向玄宗说安禄山会举兵作反,故安禄山终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而举兵反唐。

由此可见,玄宗荒怠政事,使政治日坏,正是安史之乱之主因。不过,就军政失措一点看,安史之乱又源于开元之治之中的兵制改革。如此,我们也许需重新评价开元之治。安史之乱对唐代的祸害是十分鉅大的。现先从政治方面说明。

藩镇割据: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室加封地方刺史为节度使,使内地也有节度使。平乱后,唐室又封平乱有功的将领为节度使,又採取姑息的政策,封安史降将为节度使,掌管安史叛军之河北故地。节度使拥有辖区内的政治、军事及财政大权,后更自相世袭,割据一方。于是,全国内外兵镇林立,国土四分五裂,令唐中枢不振,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促使唐代的覆亡。

宦官之祸:安史之乱时,李辅国拥立肃宗。肃宗以李辅国拥立有功,乃命他出掌禁军,开宦官控制禁军之先河。宦官掌握军权,遂得以左右朝政。其后,宦官权力不断扩大,演成宦官之祸。宦官专擅朝政,排斥异己,勾结朋党,甚至废立君主、杀害皇帝,使政治日益腐败。

安史之乱对唐室的经济、社会及外族入侵方面也有不少影响。现列述如下:

经济方面:战乱时期,人口流亡,户籍散失,使租庸调制受到破坏,朝廷税收由是大减。另外,藩镇割据,不听命中央,地方赋税更不上中央,使中央收入不足。再者,唐室借助回纥兵来平乱,令回纥恃功苛索,令唐室国用枯竭,加速唐代的灭亡。

社会方面:安史之乱历时八年,战场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黄河一带域受到战火的摧残,人口逃亡,土地荒芜,生产停顿。南方长江流域未受战祸波及,局势相对稳定,促使唐代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同时,人民死于战祸及流亡他乡的多不胜数,故令户籍散流,人口锐减。

外族入侵:安史之乱时,唐室借回纥精兵平乱。事后回纥恃功掠夺,使唐国威尽丧,暴露了唐室国力衰微的弱点,形成边防空虚。自此,南诏、吐蕃、契丹等外族扰边不绝,边患日重,促使唐代覆亡。

安史之乱、党争、宦官之祸与唐的衰亡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