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简史

西方哲学简史

第一讲:
哲学史的方法论

唸完哲学概论,
再唸哲学史,
似是一般学习哲学的常规做法。
要唸好哲学史
,
有好的工具是十分重要的。
在此
,
笔者先推荐两套较完整的书给各位学员参考。
()
由德国学者文德尔班着的《哲学史教程》;

()
由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的:
《西方哲学原着选读》。这前者是一部「哲学史」的教科书,而后者则是正式的「哲学史」教学材料。
二者加起来对初学者已很足够。
至于
,
本科的指定教科书,
则纯为勾起学员兴趣而设,
内容比较浅白。
当然
,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及台湾诸教授所着的哲学史书,
亦很一读的价值。

先说一下哲学史的范围。
哲学史的研究取向有很多,
是以修习的方法亦因之而略有不同。
而学者中,
更有认为「哲学史」不能与「文化史」、「思想史」混淆,
而应专注于研究「纯思想理论」或「形而上学」之范畴内。
因此,
「经济思想」、「社会思想」等虽或具有哲学意义的内容,
在此亦不在讨论之列。
而劳思光先生在其着的《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的〈序言〉(6)中就曾列出哲学史的方法,
不外乎是四种。
:
1)
系统研究法;
(2)
发生研究法;
(3)
解释研究法;

(4)
基源问题研究法。当中,
劳先生更认为只有「基源问题研究法」,
才能够真正担起哲学史研究的任务。

但什么才是「基源问题研究法」呢?
简单而言,
即是把某哲学家(或学派)所说的所有东西先归结起来,
再从中找出这位哲学家(或其学派)所欲回应的主要「哲学课题」是什么,
并以那个「哲学课题」作为研究那位哲学家(或其学派)的「起点」及「线索」(同上,
16

19)

而笔者是认同劳思光所说的「基源问题研究法」的,
所以,
以下的几篇讲义亦会以他说的这个方法作参照。

第二讲:
西方哲学的分期问题

先前说过,
在学术界中有四种不同的哲学史研究法,
而就不同的哲学史观,
亦略会出现哲学史不同分期的切割点。即如古怪一点、由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辩证法」所引申出来的「唯心」、「唯物」等哲学分类及分期法,
跟绝大部份的哲学史家所做的就很不一样。幸好,
除了他和他的派别门人以外,
绝大部份的哲学史家所作的分期,
亦大同小异。

一般而言,
西方哲学的整个发展历程,可简略地分成五个主要时期,而各自有其主要课题或思考特式。此五个时期是:

神话、传说时期

由神话喻意时代到苏格拉底出现之前。
这时期的哲学课题是「人的根源」及「情绪现象探究」。
哲学一点去说,
是「宇宙论」、「认识论」及「伦理观」的初步分析。

西方哲学简史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