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国名将周瑜,风流千古数周郎

史籍上记载有关江东二乔的文字极少。真正把小乔捧红的五个人是陈寿、裴松之、杜牧、苏轼和罗贯中。《周瑜传》只有一句话:

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桥,(周)瑜纳小桥。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中,也只有一句:

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孙策、周瑜在攻拔皖城之后,得到了桥公两女,姐妹俩都是美女。皆国色也,顾名思义,是说二桥是冠绝一国的美女,有倾城倾国之色,为绝代佳丽。惜墨如金的《三国志》,能有字句夸赞女子美貌的,绝少。孙策自己娶了大桥,周瑜娶了小桥。这是建安四年(199)的事,当时孙策、周瑜都是25岁,周瑜比孙策小一个月。
据说二桥喜琴、棋、书画,精刺绣,自幼受到很好的教育,非平民女子可比。“孙郎”、“周郎”二人皆为当时的人中龙凤,二桥嫁了孙郎、周郎,可谓郎才女貌,佳偶天成,不知羡煞了多少江东女子!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史不分家的特点,一些生动的文学细节融入到正史,放大和改造了历史,文学作品的一再描绘代替了正史,成为我们民族最难忘的记忆。而为了让文学和传说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一代又一代后世文人,心甘情愿又乐此不疲地演绎着“历史”。于是,寂寞的周瑜不再寂寞,模糊的小乔不再模糊。“二乔”是天香国色的美女,姐妹俩又生活在金戈铁马的动乱年代,又嫁与孙郎、周郎两位英雄才俊,人们关注她们夫妻的情感和命运,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只可惜,大乔嫁孙策,夫妻只生活了一年多,便守寡而不知所终;小乔嫁周瑜,夫妻恩爱生活了十几年,应该算是比较幸福的。

小乔初嫁,周郎雄姿英发,千百年来,不知引来多少文人雅士泼墨挥毫、吟咏抒怀!而周瑜与小乔的故事,发生在汉末三国金戈铁马年代,又为我们平添了很多生活情愫。

六、周瑜的遗憾

建安十五年(210)秋,周瑜自江东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欲返江陵郡治,准备“得蜀而并张鲁。”途径巴丘时,不幸病逝,时年36岁(虚岁)。

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周瑜传》)

周瑜英年早逝,不能不叫人扼腕痛惜,真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周瑜为何死于巴丘之地?历代史学家一直都困惑不解,以为周瑜既然准备西征益州,何以病逝在江陵东面的洞庭湖入口处,而不是在江陵西面的长江三峡的位置。

《鲁肃传》注引《江表传》记载了一段是周瑜在生病之际,在医治没有好转的情况下,给孙权的一封信,谈到了江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对曹操、刘备的担心和忧虑,并且力荐鲁肃代瑜自任,表现出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

初,瑜疾困,与权笺曰:“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周瑜确是一位极具政治眼光的卓越军事将领。遗言足以写尽他对东吴的忠诚。透过这篇遗言,其智虑筹谋之深远、文采之出众皆令人叹服。他对曹操、刘备、鲁肃的看法都极准确,对江东的发展,由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再图谋北方,可谓智谋规划,着着先机。难怪明代史学家李贽在“周瑜卒”和“而道巴丘病卒”后接连批注道:“可伤”、“太可惜”。

周瑜病逝的噩耗传到东吴,孙权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

周瑜死后,孙权和鲁肃没有按照周瑜的意见办(周瑜意欲除掉刘备),而是想通过借地的名义,把自己的势力扩展到刘备的占领区,达到控制刘备的目的,很多史学家是认可这一观点的。如李贽在《藏书》卷四中写道:“及瑜卒,鲁肃代瑜,肃乃劝权以荆州借备,与共拒曹操。”李贽在文末批注道:“亦是无了周瑜矣。”

七、历代名人对周瑜的评价

在汉末三国群雄纷争的时代,周瑜堪称第一流的人才。他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杰出的军事才能为建立和巩固孙吴政权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赤壁之战,更是声威远播,名扬天下。周瑜与三国文化以其熠熠的风采,千百年来,史家传颂,墨客挥毫;吟诗作词,代不绝书。

孙策评价周瑜说:

解读三国名将周瑜,风流千古数周郎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