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全面复习

b 士大夫和平民信佛非常普遍

c 佛寺遍及南北:佛教建筑与石窟艺术大放异彩

(二) 道教发展

1 起源: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源于先秦的民间信仰和求仙方术
2 发展情况
(1). 东汉末年:盛行河北、四川地区的五斗米道
(2). 魏晋之际:五斗米道势力大盛,迁到江西龙虎山,改称天师道
(3). 南北朝时代:道教信徒由民间扩及统治阶层,帝王、士大夫信道的越来越多。


社会

(一) 清谈与玄学

1 背景:魏晋南北朝时代,儒学衰微,士大夫盛行清谈与玄学
2 清谈性质:抛开现实、专讲玄理的谈论
3 代表人物:曹魏时代的何晏和王弼
4 兴盛原因:政治腐败,士人为逃避现实,纷以谈玄论理为寄託
5 流弊:清谈之风大盛,士大夫行为愈来愈放纵不羁

(二) 世族的鼎盛

1 起因
(1). 汉代:朝廷以经学取士
→ 儒者以经学传家
→ 书香世家多得上选
→ 日久形成名门大族,即世族,又称门第
(2). 魏晋时代:曹魏政府实施「九品官人法」,州郡人才的评选,只重家世,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2 结果:西晋灭亡后,政局动盪,世族有九品官人法和皇室的维护,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仍能持续不衰。

(三) 江南的开发

1 六朝:孙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于建康,合称「六朝」
2 六朝的贡献:六朝对江南的开发,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最大的贡献

隋唐帝国的统一


隋朝的统一与建设

(一) 隋的建立与统一:

1 建立:北周末年,君主年幼,外戚杨坚专制朝政,进而篡位自立,改国号隋,是为隋文帝
2 统一:隋文帝派军南下灭,完成中国的统一。
3 治世:隋文帝崇尚节俭,勤政爱民,在位二十多年,民生富庶,政治安定,史称「开皇之治」。

(二) 建设

1 营建新都
城名
建城皇帝
建城原因
大兴
隋文帝
长安旧城狭小
洛阳
隋炀帝
进一步控制关东和江南
2 设立粮仓:隋文帝设立
(1). 官仓:供应官府使用
(2). 义仓:各州自置,备灾荒之需
3 开凿运河
(1). 广通渠:隋文帝开凿,使长安与黄河衔接。
(2).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隋炀帝凿通
(3). 贡献

A 这些运河连成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干线

B 江南物资得以便捷地运补京师,成为维繫隋唐帝国的经济命脉。

(三) 隋炀帝暴政亡国

1 耗损民力:大兴土木、建宫苑、筑运河,严重耗损民力
2 苛税重役:屡次巡游江都(江苏扬州),三度征伐高丽,人民饱受苛税重役之苦,终于激起各地的反抗。


唐朝的盛世与衰弱

(一) 建立:隋末,太原留守李渊起兵,攻进长安,称帝自立,是为唐高祖。

(二) 盛世:从唐太宗「贞观之治」到唐玄宗「开元之治」的一百多年间,是唐朝的极盛时期。

1 唐太宗
(1). 虚心纳谏:鑑于隋亡教训,勤于政事,留心吏治
(2). 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魏徵,都能各展所长
(3). 贞观之治:在位二十多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富裕,史称「贞观之治」
(4). 东亚盟主:贞观四年(西元630年),唐灭东突厥,西北各族纷纷归顺,并向太宗上「天可汗」称号,成为当时东亚的国际盟主。
2 唐高宗:晚年多病,皇后武则天逐渐掌握大权。
3 武则天:
(1). 称帝:代唐自立,改国号为周,在位十六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 提拔新人:继太宗政策,重视科举,以进士科考试提拔新人,削弱世家大族的势力。
4 唐玄宗:前期英明有为,倡行节俭,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史称「开元之治」。

(三) 中衰:安史之乱

1 原因:
(1). 唐玄宗后期,生活骄奢,宠爱杨贵妃,放纵亲信专权贪污,败坏朝政。
(2). 胡将叛变: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西元755年),胡人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等,从范阳起兵叛变。
2 经过
(1). 洛阳、长安相继沦陷,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北走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
(2). 在名将郭子仪等人效力下,经过八年乱事终于平定。
3 影响
(1). 北方饱受摧残,人口锐减
(2). 为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埋下祸根
(3). 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

(四) 灭亡

1 黄巢之乱:唐朝末年,爆发了黄巢之乱,烽火遍及大江南北,全国骚动。
2 朱温篡位:黄巢降将朱温因平乱有功,被任命为节度使,赐名全忠。最后,朱温篡位自立,唐亡。


五代十国

(一) 五代十国:介于唐代与北宋之间

1
五代: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为后梁(16年)、后唐(13年)、后晋(11年)、后汉(4年)、后周(10年)所统治,合称「五代」。
2 十国:南方各地与北方的山西,则先后出现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

(二)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代中叶以后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大唐文化及其远被


大唐文化的特色

(一) 兼容并蓄

1 夷夏观念淡薄:唐朝皇室母系出身鲜卑贵族,先世历任北朝要职,胡化很深。
2 与外族接触频繁:盛唐时代,边疆民族与外国人大量移居中国,不同民族的接触非常频繁,唐朝却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因此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兼容并蓄,成唐代社会特色。

(二) 深染胡风:尤其是西域文化的影响

1 原因:国际贸易发达,胡商云集
(1). 长安、洛阳、广州等大城,都是商旅辐辏的都会。
(2). 京师长安尤为繁荣,不仅是帝国的核心,也是闻名世界的都市。
2 胡风盛行情形
(1). 城里有很多西域人开的商店和酒店,胡食、胡乐、胡舞非常盛行。
(2). 服饰方面:短衣窄袖的胡服和多彩多姿的胡妆,深受贵族仕女的喜爱;而「汉戴胡帽,胡戴汉帽」,更是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


大唐文化的远被

(一) 原因

1 对外交通发达,可分为陆路与海路
(1). 陆路:经西域,到达中亚与天竺
(2). 海路:

A 以广州为主要港口,可到中南半岛及波斯湾等地

B 从辽东半岛或东南沿海航行,可达朝鲜、日本等国

2 中国地处亚洲中心:当时外国使臣、商人、留学生往来频繁,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枢纽。

(二) 中西文化交流

1 中国文物西传
(1). 造纸术:中国的造纸术,因唐玄宗年间的怛罗斯之役,由于大食人(阿拉伯人)西传,有助西方文化的发展。
(2). 丝绢、磁器:深受欧人欢迎
2 西方文物输入中国
(1). 宗教:

A 西洋的景教、回教、摩尼教都于唐代传入。

B 佛教在唐代达于极盛并中国化:玄奘自天竺取经回国后,积极译经,对中印文化的交流,贡献尤大。

(2). 建筑、雕刻、绘画,都受到外来宗教的影响。

(三) 东亚的唐化

1 日本
(1). 遣使来华

A 自隋朝开始,不断派遣使节到中国。唐代,日本「遣唐使」的规模更大

B 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和学问僧,对唐朝文化东传日本,影响更深。

(2). 大化革新:日本孝德天皇推动,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其实就是唐化运动。
(3). 仿汉字:日本文字的「片假名」即採取汉字楷书偏旁而来,「平假名」则是模仿汉字草书制成。
(4). 日本的佛教、书法、饮茶风气也都来自中国。
2 新罗
(1). 新罗是朝鲜半岛的大国,唐化非常彻底。
(2). 学习内容:中国的文字、历法、儒学、佛教。
3 安史之乱后,日本与新罗仍不断吸收中国文化。

TOP

多民族的竞争与融合

宋辽金的相争


宋代的强干弱枝政策

(一) 原因:

1 宋代开国君主赵匡胤原是禁军统帅,因陈桥兵变被拥立被拥立为皇帝,是为宋太祖。
2 宋太祖鑑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禁军将领专横之害,逐以「强干弱枝」为基本国策。

(二) 方法:

1 军事上:集权中央
(1). 收掌禁军兵权
(2). 削夺藩镇权力
2 政治上:行文人政治
(1). 礼遇文士
(2). 严禁武人干政

(三) 优点

1 军事上: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将领专擅的问题。
2 政治上:得以维持安定,在当时不失为救时良策。

(四) 缺点:后继者墨守成规,不能因时致宜,终致无法应付强敌环伺的局面。


北宋前期的外患:辽、西夏

(一) 辽

1 兴起
(1). 种族:辽为契丹族所建
(2). 建国:五代初年,契丹开始建国,并任用汉人制定典章制度,创立文字。
(3). 强大:耶律德光在位时,取得燕云十六州之地,改国号为辽,成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国家。
2 交战
(1). 辽为报復而南下:宋太宗时,曾大举攻辽,两次都战败。真宗时,辽举兵南侵,直逼澶州。
(2). 宋真宗亲征:宰相寇准力劝真宗亲征,真宗亲抵,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前锋,宋、辽言和。
3 议和
(1). 澶渊之盟

A 两国以白沟河(今河北拒马河)为界

B 宋每年给辽许多银、绢

(2). 意义

A 首开宋以「岁币」屈辱求和的先例

B 此后宋辽维持一百多年的和平。

(二) 西夏

1 兴起
(1). 种族:西夏是党项人所建立的国家
(2). 宋初,国力渐强
2 交战:宋仁宗时,西夏赵元昊改称皇帝,寇扰西北边疆
3 议和
(1). 求和之因:战争使宋夏贸易中断,西夏人民日常所需的茶、纺织品十分缺乏,民心厌战,赵元昊终于向宋称臣求和。
(2). 结果:宋仁宗仍每年赐给财物,并重新开放沿边贸易。


王安石变法

(一) 变法之因:

1 受困外患:宋自立国以后,长年受困于辽与西夏,积弱不振,财政困窘。
2 士大夫求变:士大夫有感于时势艰危,主张变法维新。

(二) 目标:富国强兵

(三) 失败原因

1 王安石为人固执:新法虽多能切中时弊,但王安石刚愎自用,不得人和。
2 守旧派反对:新政受到司马光等有名望的大臣反对,朝臣逐渐形成「旧党」与「新党」,相互倾轧。

(四) 影响:宋神宗死后,党争越演越烈,使北宋末年的政治更加恶化。

十一
北宋后期外患:金

(一) 建国

1 臣属于辽:金是女真族建立的国家,五代时,女真族臣属于辽。
2 叛辽灭辽:北宋末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叛辽称帝,建国号金,灭辽侵宋。

(二) 灭北宋

1 靖康之祸: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兵南下,攻陷汴京,徽、钦二帝被掳,史称「靖康之祸」。
2 南宋建立:北宋灭亡后,宋臣拥立钦宗之弟为帝,是为宋高宗,史称之后的宋朝为南宋。

(三) 侵南宋

1 偏安之局:宋高宗一昧避乱,形成偏安:宋高宗心存恐惧,一昧避乱。等到金兵北走,局势稍为安定下来,高宗即正式定都临安(杭州),形成偏安的局面。
2 抗金名将岳飞被害
(1). 勇勐善战: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屡败金兵,尤为勇勐善战。
(2). 惨遭杀害:宋高宗和宰相秦桧急于求和,岳飞被迫停止北伐,不久即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3 南宋丧权辱国:岳飞死后,南宋与金订立多次和约,每次丧权辱国的程度,都比北宋更甚。

(四) 两败俱伤:蒙古崛兴于漠北,西夏与金相继被灭,南宋亦为蒙古所亡。

元帝国的盛衰

十二
蒙古的崛起和西征

(一) 崛起

1 初臣属金:十二世纪的北亚,以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势力最强,蒙古族也曾受其统治。
2 叛金建国:南宋中叶(十三世纪初),铁木真统一诸部,建蒙古国,各部落首领称他为成吉思汗,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元太祖

(二) 向外扩张

1 方向:积极向西及向南扩张。
2 西征的大汗:成吉思汗和继位的窝阔臺汗、蒙哥汗。
3 征服之地:西夏、金朝等四十多个国家。
4 结果:于征服地区建立了四大汗国,与蒙古本土联成一个横跨欧、亚两州的大帝国。

(三) 蒙古西征的影响:

1 负面:蒙古骑兵威震欧、亚,许多城市成为废墟,欧人曾以「黄祸」称之。
2 正面:
(1). 西方的天文、医药传入中国。
(2). 中国的火药、纸币、活字印刷传入欧洲

十三
元朝的建立

(一) 忽必烈即位:蒙哥汗死后,蒙古陷入内乱。最后忽必烈自立为汗,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国号元,是为元世祖。

(二) 灭南宋: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西元1276年)蒙古大军南下,攻陷临安。宋臣继续抗元,最后崖山(广东新会)一战,宋军溃败,南宋亡。

(三) 忽必烈灭宋的意义:

1 统一中国,结束了唐末以来几个政权同时并存的局面。
2 元朝疆域辽阔,超过汉、唐。

十四
元朝的统治与衰亡

(一) 元朝的统治

1 用汉士、汉制:元世祖也是很有政治建树的君主,灭宋以前即重用汉族士人,仿汉制建年号,并以汉法治理汉地,因而赢得汉臣的拥戴。
2 继续对外用兵:包括伐高丽、征日本、併大理(云南),帝国声威大震。

(二) 种族歧视:元世祖的一大失策

1 蒙古人 又称国人 政权的主体是蒙古贵族,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官职,都由他们担任。

中国历史全面复习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
版权 © 2017 民族史 www.minzu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