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盛衰大势──绪论

越王勾践失败后,曾被俘,三年获释,卧身尝胆,誓要復国,用范蠡、文种,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力復兴,终于一战灭吴,夫差自杀。此后勾践亦曾北上和齐、楚会盟于徐州,成为春秋短暂霸主。但勾践死后,越国势衰,结果被楚所灭。

春秋霸政既对当时及日后的政治有极大的影响,又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首先,春秋霸主的出现,政治重心由天子转移至霸主,而霸主多以尊王攘夷为口号,这使已不能号令天下的周天子,地位暂时得以稳定;而其他诸侯只要服从霸主领导,亦可免受别国侵灭,得以苟存。

其次,诸侯争霸,征伐兼併,无日无之,小国逐渐被大国吞併,封建制度因而解体,与封建制度破坏相应而起的是郡县制的推行。春秋初,晋楚各大国以幅员广阔,往往把新兼併的地方设置郡县,派官治理,郡县长官不再世袭,视实际服务成绩,任免进退,与封建时代贵族世袭采邑制不同。这种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为日后统一帝国的出现奠定基础。

再者,争霸的战争使不少贵族世卿丧失封地,沦为平民,于是贵族没落,加上列国为求争霸,需求人才甚殷,故大量延揽人才以为己用,于是有才智的平民便有参政的机会,开创布衣卿相的局面,促成了社会的上下流动。

春秋之时,诸侯为求争霸,皆注意内部的政治改革,法家的思想于是兴起。管仲相齐,注重经济政策,使齐桓公一跃成为霸主;晋在春秋初年便实行尊君权、尚法治、加强武力的军国主义。至战国初,魏文侯用李悝为相,公布李悝的法经,首先实行变法;其后商鞅入秦,又推行变法,于是法家大盛,理论完全确立,在政治思想和实际上佔尽优势。

春秋霸政亦有其历史意义,主要有二:其一是壮大中华民族,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原本各自为政,但为了抵御蛮夷戎狄等部族的入侵,在霸主的领导下,加强了团结。而外族亦因通过战争或通婚,或被征服、或被同化,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扩大了中华民族的内涵。其二是扩大中国版图,当时各大国为了争霸,积极向外发展,大力开拓疆土,兼併邻近小国,例如秦国兼併西戎各国,楚国征服南方各蛮,齐晋等国兼併北方的戎狄部落,其结果是扩大了中国的版图,并奠定了日后我国疆域的轮廓。

由此可见,霸政对当时及后世均有重大影响。

试述商鞅变法之内容及其影响。

商鞅,姓公孙,名鞅,是卫国的贵族,故名卫鞅,后来因秦孝公封他为商君,故亦称商鞅。战国初期,秦孝公为求富强,即位不久,便下诏求贤。当时公孙鞅在魏国,因不受魏惠王重用,因此投奔秦国,得孝公宠信,于是替秦订立一套富国强兵的计划,以为秦国政治革新的准则。商鞅在实行变法之前,首要立信,于是有徙(移)木立信的事,威信建立后,便全面推行他的改革。

中国历代盛衰大势──绪论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