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盛衰大势──绪论

总括来说,东汉晚年政治混乱,就因为权力所集的中央,初无限制外戚和宦官的办法,致外戚和宦官得乘人主的幼弱而弄权窃柄,致地方政治,日渐败坏,人民无以为生,盗匪乘时而起,国家社会便陷于纷乱境地。于是刘焉力主以重臣拥兵出为州牧,给予相当兵权,则可体察环境,绥靖地方。这方法虽有效用,但矫枉过正,结果造成州牧强大,目无朝廷,甚至挟持中央。更因那些重臣与外戚或官官的勾结,与大小州牧的兼併,结果形成魏、蜀、吴三国割据的局面。推其原故,皆由于力量失去均衡,终至州牧拥兵,以割据代替集权,以军政代替吏治,而致汉代灭亡。

试述东汉州牧割据之由来及影响。

汉武帝设刺史监察地方,至东汉末年,刺史演变成拥有行政、军事、财政等大权之州牧,形成割据之局。推究州牧割据之由来:其一是由于刺史自监察官性质逐渐扩大为地方官之后果;其二是东汉改募兵制和外族的侵扰所促成;其三是由于政治腐败,民变兴起,中央无力控制地方所致。

州刺史制度开始于西汉武帝时,武帝元封五年将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置刺史一人,监督地方官吏,年俸只得600石,其所举劾之事不外六项:如郡国守相及其境内的强宗豪族有不法情事,即向中央举劾,地位本在郡太守之下,但因其代表中央监临地方,权威甚重,逐渐侵夺郡国守相职权。

成帝时,曾将刺史改为州牧,位列太守相国之上。至东汉光武再改州牧为刺史。亦自东汉开始,郡国守相的权力日弱,地位日低,州刺史职权更为扩大,其监察对象已包括州内任何高低官员,对郡县长吏,有黜退之权;可荐举人才;亦兼理境内的民刑各政。甚至刺史领兵出征,东汉安帝时已屡有记载,因州较郡的范围为大,遇有较大规模的战事,一郡一国之力量不能胜任时,由刺史统筹,自然比较便利。顺帝时,更明令刺史指挥各郡,并把刺史名衔排在二千石之上。由此可见,东汉末年刺史的权威,更为增强,造成「刺史专州」的情况出现。

其次,西汉初行徵兵制,至光武建国,为了与民休息,于是罢都试及州郡兵,有事才招募丁壮以抗敌。士兵既招募得来,他们多属无家业的人,假若地方长官待之以恩,即甘为犬马,军队渐成为地方长官的私人部曲,地方长官的军事力量得以巩固,自可与朝廷对抗。加上汉末边患频仍,一方面令朝廷财政枯竭,疲于应付,无力亦无暇制裁州牧;而另一方面,与外族作战,主要靠西北军马及地方豪强助力,于是衍生不少地区军阀,如对鲜卑、乌桓作战,即培养出幽州公孙瓒之割据势力,对付西羌则扶植凉州董卓,这类军阀,无疑对中央构成威胁。

至于政治方面,东汉自和帝以后,帝多年幼登位,外戚因而掌权。帝年长,需借助宦官从外戚手中夺回权力。成功后,宦官用事。戚宦之相继乱政,造成内政腐败,祸国秧民,当时崇尚气节之士大夫,目睹时艰,耻与宦官为伍,乃借清议抨击宦官,终酿成党锢之祸。士风气节受摧残,社会元气大伤,宦官更加放肆,民生更感困顿。加上东汉末年连年灾荒,飢民遍地,结果引起大规模的民变。

灵帝时,黄巾乱起,宗室刘焉以地方郡守不能压制民变,于是建议改设州牧,派朝廷重臣出任,并授予大权,使他能便宜平乱。灵帝接纳其建议,以刘焉为益州牧、黄琬为豫州牧、刘虞为幽州牧。于是州牧之权更重,州部便正式由监察区成为地方最高政区,以往地方政区的郡县二级制,也变成州郡县三级制。形成外重内轻,尾大不掉之局。汉末衰乱,州牧纷纷割地称雄,分裂之局,因而形成。

灵帝死,少帝立,何进与袁绍密谋诛杀宦官,还约请董卓率兵入京声援,可惜消息洩露,何进反被宦官所杀,袁绍即率部入宫,捕杀宦官二千多人。但董卓大军入洛阳,逐袁绍,废少帝,另立献帝,自为相国,操纵汉室,滥用刑罚,残害百姓。袁绍号令各地州牧起兵对付董卓。董卓挟持献帝迁往长安,并火烧洛阳城,驱赶官民数百万人西行。后董卓为吕布所杀,长安大乱。公元196年,献帝在兵荒马乱中从长安逃回洛阳,曹操将他接往许昌,自此曹操便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各地州牧已乘董卓乱起,乘机扩展地盘,据地称雄,其中以冀州牧袁绍、、徐州牧陶谦、衮州牧曹操、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较强。东汉从此便陷入分裂的时期,也促成了东汉的衰亡,而三个鼎立的局面,也是由州牧割据所引起。

汉末州牧割据,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俱有影响。就政治方面来说,汉末州牧乘董卓乱起,纷纷扩展地盘,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已名存实亡,州牧乃乘机割地称雄,互相攻伐。曹操死后,子丕废献帝自立,改国号魏,东汉亡。但汉亡后,中央大权旁落,地方政权乘机而起,引起中国历史上一段很长的中衰期,这便是三国、两晋和南北朝。直至杨坚平陈后(公元589年),中国才再度统一。此外,汉代的州牧割据,亦影响日后晋的施政方针,晋武帝为避免重蹈汉的覆辙,特意裁撤州郡兵和重行封建,但却有引起八王之乱及永嘉之乱。由此可见东汉州牧割据的问题,不单止导致东汉亡,更影响中国数百年的政治发展。

经济方面,汉的州牧割据对地方经济破坏极大,其中尤以董卓凉州兵于洛阳及关中烧抢杀掠,破坏最为严重,差不多使「旧京空虚,数百里无烟火」,关中则「羸者相食,无復人蹟」。由于经济破坏,更造成国家财政的枯竭,身为国君的献帝要以野枣充飢,百官则披荆棘而居。且在军阀割据下,多方聚歛,民生日困,社会经济更形萎缩。

中国历代盛衰大势──绪论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