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盛衰大势──绪论

2. 秦代

秦始皇以法家治国,採中央集权制,代替诸侯之权,又以刑治代替礼治,所谓「治乱世,用重典」,故能一统六国;又废封建为郡县,废井田开阡陌,土地、财富、政权,皆集中发展,颇有兴治之势。可惜改革太急,刑罚太重,可谓矫枉过正,未能达至力之均衡,引起民怨,终为汉刘邦所代。

3. 汉代

汉刘邦建国,鑑于秦废封建过速而乱,乃行郡国制,封建与郡县并行,初能安定于一时。但后世子孙,不察时世之变易,未能控制诸王,终至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其后收诸侯之权,失去屏藩之利,地方州牧权坐大,目无朝廷,终演成三国鼎立割据之局。至晋武帝时,为矫正地方权重之弊,废州牧,復封建,违反时代向前演进的规律,便酿成「八王之乱」。此皆未能应时局之变易,力不均衡所致。

4. 唐代

唐太宗即位,鑑于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均有权臣篡位之事,乃採三省制,三权分立,互相牵制;军事上扩充府兵制;选才方面大开科举之门,网罗才俊;经济上又实施均田制、租庸调制,为民制产,稳定税收。多方兼顾,对内对外也能达到力之均衡,故有「贞观之治」及「天可汗」的美誉。但唐中叶以后,制度废弛,府兵、田赋制都破坏,又因边事告急,以致节度使得掌重权,兵力尤胜中央,力量不均衡,故有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于外,宦官乱政于内,君权相权日降。内外失去均衡,因此国家乱亡,进而演成五代纷乱之局。

5. 宋代

赵匡胤以兵变篡位得国,鑑于前代节镇权重,乃行强干弱枝之策,收地方军政财刑之权,避免藩镇割据;又以文人知军事,以杜绝军将拥兵篡位之事。措施虽图力矫前朝之弊,但又矫枉过正,不知变通,以致宋室积弱,终亡于外族之手,此乃文治武功、对内对外失去均衡所致。

6. 元代

蒙古军事力量强大,武功显赫,势力横跨欧亚,版图之大,前所未有。但徒以武力得天下,武力治天下,缺乏文教,只懂以高压政策统治,引起汉人反叛,以致国祚不足百年,亦是力不均衡之例。

7. 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性格猜忌,废宰相,行君主集权之政策,其后君主资质平庸,又无宰辅之助,以致大权旁落,宦官弄权祸国,此乃权力过度集中,未能达均衡之故,最后亦难免亡于流寇,为满清所瓜代。

8. 清代

清代是以异族入主中原,但鑑于元之速亡,所以高压、怀柔并重,恩威并施,成功建国,统一天下;此外又能修戎备(八旗兵勇勐),重视汉文化(奖励儒学),发展经济(修水利,劝农桑),故能下开康、雍、干三朝盛世。但时移世易,旗兵废弛不修,臣下贪污,力之均衡不能维繫,汉民思叛;又清室不谙国际形势,仍视外国人为蛮夷,引起外力入侵,此乃不能应时世之变易,对内对外均失其均衡,终为革命所推翻。

中国历代盛衰大势──绪论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