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盛衰大势──绪论

秦始皇的政治措施,着眼于维护统一政权的延续,但是筑长城、闢驰道、凿灵渠、南北拓边、徙民戍边,不量民力,招致民怨;焚书坑儒,激起知识分子的极度不满;加上刑法严苛,终引致陈胜的揭竿起义,最后导致秦的速亡。然而,其措施对后世却有下列的影响:

首先,创建了中国政治制度的规模。始皇透过郡县组织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通过三公九卿,再把中央的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中国二千多年的政治,基本上沿袭这种中央集权制。可是,始皇以法家的法术建立皇帝的绝对独裁地位,天下大事完全由己专决,从此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没有任何立法的根据可以加以限制。于是使日后政制,渐步向君主专制,亦使中国政治之好坏,取决于君主个人的善恶。此外,秦的中央官制,不但为汉代所沿用,而且当其发展至隋唐时,更成为一极完美的中央政治制度,为中国历代之冠,故唐之所以出现盛世,实为秦代官制所奠定基础的成果。至于郡县制度影响后世地方行制度至为鉅大,即秦以县为地方行政的基层,至今仍沿用,可见一斑。

其次,有助中华民族的搏成。始皇统整各地制度、文化,结束了战国以来「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紊乱现象,废除了战国各国重量不一、形制不同的钱币;又修筑驰道、直道及疏濬鸿沟,开凿灵渠,决百川,以利水运,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除了奠定后世国内陆路、水路交通的基础外,更把各地紧密联繫一起。使原来生活习惯不同的民众,均群居生息于同一版图内,沐浴于同一文化之下,逐渐泯除了彼此间生活风习的差异,融化成一整体的民族。因此,在秦以后漫长历史过程中,虽不断出现区划割据局面,但文字始终统一,对中国民族的凝聚,有着重要的作用。

再其次,有助国防的巩固和民族融和。始皇北逐匈奴,筑万里长城,以及移民实边,均对当世及后世的国防有巩固的作用。同时,南平百越,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带入中原的生产技术和铁制工具,使中原文化,向南方伸展,亦促成南北民族的融和。

復次,有助于中国版图的确定。经过对匈奴、百越的战争后,秦的疆域,东起黄海及朝鲜,西迄临洮;南今越南北部,北抵河套、阴山。初步奠立了我国现有领土的基本部分。

最后,焚书坑儒影响后世学术思想的发展。焚书坑儒之后,始皇统制思想的目的暂时成功,但却造成了中国文化事业上的一场浩劫,最恶劣的影响是战国以来,自由思想的学术精神遭遇顿挫,先秦时代伟大的精神遗产蒙受巨大的损失,虽然在博士官府保留了经书、百家语,但后来为项羽所烧毁,致使汉初六、七十年间,学术空气消沈,在汉武帝时,经学定于一尊以后,却又因经籍文字的歧异,引发了长达二千年的今古文经之大论战。

总之,始皇的中央官制、地方政制等措施,多为后世所沿用,并且多直接或间接影响至后世的政治措施。同时,秦始皇之奠定国家规模、确立版图亦促进了国内民族的融和,使中华民族得到更快的成长,后世国家之长期统一,亦有赖于此,故秦代虽然只有短短的15年国祚,但在中国历史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秦代施政简表

项目

政策

重点

中国历代盛衰大势──绪论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
版权 © 2017 民族史 www.minzu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