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盛衰大势──绪论

就确立中央集权政制方面来说,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其下最重要的官职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掌理监察,辅助丞相佐理政事;太尉主兵事,是君主最高军事参谋,他本身不能发兵领兵,须有皇帝的符节命令始得行使职权。其次是分行政务的诸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治粟内史、典客、宗正、太僕、少府;诸卿以外,设将军掌理领兵征伐;设博士官七十人,掌管图书文籍,并备顾问及参与朝议;此外,还有许多其他中下级官员僚属,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

地方制度方面,则废封建,行郡县,分天下为36郡,其后有所增置,郡设郡守以掌一郡之政,郡尉掌兵役及军训,又有中央遣派的监御史到各部监视郡守并监察郡政;每郡统若干县,以县令或县长主理县政;县以下的地方基层是乡、亭、里,从地方层制度的复杂,可以看出秦对地方控制的严密。

就统整各地制度文化风俗来说,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文字异形,对工商业的往来、政令的下达、钱谷布帛的徵收等,颇为不便,因此进行一系列的措施:

(1)统一币制:始皇规定尽去六国旧币,定全国货币为两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铜钱为下币,重为半两。这措施便利了各地物品交换和经济交流,而秦钱圆形,上有方孔,便于携带,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

(2)划一度量衡:始皇26年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书,一切以秦制为准,以20两为镒,30斤为钧,4钧为石,6尺为步,240步为亩,克服了过去换算上的困难。

(3)书同文字:始皇为使帝国公文法令传达便利及消除文字异形的分歧现象,乃命李斯主持文字统一工作,依据秦文加以整理简省,称为「小篆」,后来狱卒程邈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字体,整理出更为简便的「隶书」。

(4)整饬各地风俗文化:始皇按燕齐方士所奏五行相剋之论,以为秦属于水德,色尚黑,于是礼服旌旗皆用黑色,并改十月为岁首。水属阴,阴则尚刑,事皆决于法,其刑法则以刚毅严肃为主,以合五德之说。同时,又提倡儒家所主张的重农及孝悌思想,不少石刻中都刻载了始皇「尚孝重农,忧恤黔首」的声明。他要求人民根据法令,在生活行为上能整齐划一。

就压制各种反抗力量方面来说,始皇採取严密苛刻的统治手段,压制反动力量,消灭威胁他统治的因素,以期达致其巩固统一、寝息兵祸及维持传位于子孙万世的理想。措施普及于民间武器的没收,物质的统制,最后还加上思想的控制。其措施:

(1)销毁兵器:始皇为恐人民武装反抗,即「收天下兵聚于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斤,置廷宫中。」《史记‧秦始皇本纪》

(2)拆除内地城墙与军事要塞:始皇除了保留燕、赵两国北边长城,并加以连贯,成万里长城,以防匈奴外,将内地所有城墙与军事要塞全部拆毁,以防止人民据城塞造反,又可剷除各地区交通的阻碍。

(3)决通列国川防:始皇又将列国过去在河流险要地方修筑的堤防决通,又疏浚鸿沟,作为水路中心,消除了战国以来决水或壅水的现象,既可避免叛乱者据险自守,又可保障农民生产,便利水路交通。

(4)迁徙豪富,建设首都:始皇以强力勒令全国豪富12万户迁往咸阳,便于监视,繁荣京师。

(5)修治驰道,巡行郡邑:为加强对东方及边远地区的控制,始皇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先后修筑三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往山东、河北;一条向南,通往安徽、江苏;一条向北,通往内蒙古。驰道宽50步,路旁隔3丈即种树一棵。又从始皇27至37年,始皇曾五次巡行天下,收震慑民心的效用。

(6)焚书坑儒:始皇34年,始皇接纳李斯建议,下焚书令,规定:六国史书、民间诗书、百家语全烧,秦之史说、博士官所掌之书、医药、卜筮、种树等类之书则不在焚书之列。至于刑罚:「以古非今者族,偶语诗书者弃市;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目的在禁止人民批评朝政。始皇35年,又有坑儒之举,以「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逮捕了460多名儒生,并坑杀于咸阳,目的仍在箝制人民的思想,控制言论。

就严守备以拓边方面来说,始皇29年,派蒙恬率30万大军北逐匈奴,收復河套地,重设九原郡,又徙3万户到北河、榆中以实边;始皇26年令屠睢领50万大军分五路南平百越,又为漕运方便,开凿灵渠,最后征服了越族,建置南海、象郡、桂林三郡,又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

中国历代盛衰大势──绪论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