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是为了给明朝政府倒卖胡椒赚大钱( 02-28)
“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这是孙中山先生对著名航海家郑和的评价。今人皆知郑和七下西洋,是15世纪世界航海史第一人。梁启超先生曾说:“前有司马迁,后有郑和,皆国史之光也。”其实,《明史》对郑和评价不高,仅留700余字小传,虽称“明初盛事”,不及家世,连何为“三保太监”亦无解。清代正史也极少提及郑和,直到清末民初,受西方史学影响,郑和才“热”起来。与“郑和热”相伴,是长期流传的一个刻板印象:下西洋“无利可图,劳民伤财”,属于“炫耀性的远航”,因财政负担太大,被罢是早晚的事。其实,郑和下西洋有明确的经济目标,...
郑和不能带领明朝开启大航海的根本原因:天圆地方、“中国”( 06-06)
郑和不能带领明朝开启大航海的根本原因:天圆地方、“中国”-民族史从梁启超起,便有不少文人扼腕,以为郑和事业不断,中华文明或早已完成现代化。但历史不能假设,中国无缘大航海,其中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法国学者麦里筱指出,哥伦布启航时,大脑里先验地拥有一种观念——地球是圆的,这来自古希腊理性传统。而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和浑天说。天圆地方认为中国是天下中心,周边都是水。浑天说则认为宇宙像鸡蛋,“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周围是空气和水。二说都认为大陆之外只有水和小岛,不知道绕地球一圈会回到原地。如果觉得自己是中心,即使看到了别的岛屿,也会觉得它们是边缘的、不重要的、可有可无的,到达这些岛,最好沿着大陆线航行,而不是...
李光弼石敬瑭郑和段思平都不是汉人( 04-22)
李光弼石敬瑭郑和段思平都不是汉人-民族史又长知识了!这些我们熟知的历史名人其实都不是汉人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坚持各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一直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虽然我国是以汉民族为主体,但是各个民族也都在各个领域展示出了自己的风采,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光芒。尤其是在历史上,许多民族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族一家亲蒙古族、满族等现有民族,或者是契丹、鲜卑这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民族,都在各个历史时期起到重要影响,而其中也涌现出了很多著名人物。今天给大家聊聊几位不一样的人物,很有可能你一直以为他们也是汉人,但仔细考究他们生平之后,才发现其实他们都不是汉人。平定“安史之乱”的李光弼,其实...
郑和下西洋时的占城在海洋史上的重要影响( 03-30)
郑和下西洋时的占城在海洋史上的重要影响-民族史占城在海洋史上的重要影响(明中叶前期)关键字:郑和下西洋、占城、新州港、海洋史前言: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7/11)是历史上重要的转捩点,由郑和统帅的两万七千八百多人,搭乘史无前例的宝船,写下了明代海洋史上传奇性的一页。在这当中,郑和经历许多国家与地区,载回丰富的珍奇异宝,同时宣扬大明的国威。但在后人为此着迷同时,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占城与郑和下西洋的关系。1占城是明朝的藩属国之一,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太祖建国后,占城随即主动朝贡明朝,两国一直保持密切友好的宗藩关系。明成祖继位后,下令郑和率领舰队出访东南亚,在这当中(1406/4/4)曾发生安南...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