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前期“春秋”取自书名《春秋》,书名《春秋》指代历史( 12-18)
东周前期“春秋”取自书名《春秋》,书名《春秋》指代历史-民族史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时段,这期间虽然政权多元,经常发生不同规模的兼并战役,但各国经济较为繁荣,且文化百花齐放,还出现了一大批流传千古的名人,譬如“孔子”。对于这个年代,不少人好奇它为何叫“春秋”?这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么?实际上“春秋”是相对“战国”而言的。不论“春秋”还是“战国”都发生在东周末年。在这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虽然诸侯相互称霸,但周天子仍是象征性的共主。而整个东周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周平王四十九年,即鲁隐公元年(前772)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第二阶段则从周敬王四十年(前480)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没有管仲,我们都要“披发左衽”( 12-17)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没有管仲,我们都要“披发左衽”-民族史“霸主”是春秋时期称霸的诸侯国国君,这是春秋时期特有的现象。西周灭亡,周室东迁,进入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王的统治难以为继,齐桓公应运而生,联合诸侯抵御夷狄、扶助周室,世称之为“霸”。先有齐桓公,然后才真正有了“霸主”的概念。齐桓公以后又有不少诸侯继之称霸。但真正意义上称得上是“霸主”的,齐桓公还是第一人。世所称之“霸主”各有不同。齐桓公称霸基础是齐国在桓公领导、管仲主理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一个强盛的大国。齐国始封君是周初的太公吕尚,太公之子吕伋就国。太公吕尚的女儿邑姜是周武王的王后,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吕伋是成王死时的顾命大臣。也就是说齐国先世对于周王室...
儒学还是儒教( 08-10)
“儒教”这一提法早已有之。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政教合一国家。儒教就是中国的国教或全民宗教。人们总是以儒学没有自己的科层体系来论证儒学非宗教。此论极为荒谬。实际上,古代中国是一个神权政治国家,宗教已经与政权完全融合,政治体系就是宗教体系,皇帝就是教皇,官僚就是教士,教义就是国家的法典和意识形态,国民即信徒。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儒教统治了一切,淹没了一切,包括国家和社会。可谓“大道无形”。创立之初,儒家的确只是一种学说,并非宗教。但它对终极关怀的关注,为它日后的宗教化提供了内在根据。它的政治主张,又为它日后的国教化准备了条件。84到汉代,经过董仲舒的努力,儒学完成了初步的神学化。同时,儒学也被官府“定于一尊”,确立了统治中国思想达...
康有为的复兴儒教方案( 08-10)
早在一百多年前,康有为就已经提出了完整的儒教复兴纲领。康有为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对于他来说,学术是实现政治抱负的手段。他对儒家学说的处理,与其说是为了发展理论,不如说是为了满足现实政治的需要。一百多年后,重温他的那些文章,我们不但能够感到一种高瞻远瞩的伟大智慧,还能够体验一种不可战胜的自信、博大恢宏的气度、死而后已的责任感、对立理想的无限忠诚、挑战社会潮流的无畏勇气和对历史使命的自觉承担。难怪梁启超盛赞康有为:“若其理想之宏伟照千载,其热诚之深厚贯七札,其胆气之雄伟横一世,则并时之人,未见其比也。……若夫他日著《二十世纪新中国史》者,吾知其开卷第一叶,必称述先生之精神事业,以为社会原动力之所自始。若是乎,先生果为中国先时之一人物哉!”...
孔孟-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08-06)
孔孟-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民族史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孟子却可以比做柏拉图。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孔子思想和老子思想的根本区别( 07-05)
孔子思想和老子思想的根本区别-民族史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以后,长期以来,历史上有人崇拜道家老子,有人儒家崇拜孔子。那么道家和儒家他们两人思想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孔子崇尚祭祀,老子反对祭祀,孔子思想是对传统自然力崇拜的改造(礼乐的重建,并归为绝对精神“仁”),而老子是反对传统自然力崇拜的(认为有出于无,自然力是可以认知的),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多神崇拜到一神崇拜的过渡时期,从对自然力崇拜到绝对精神崇拜的过渡时期,思想大师就是诞生在过渡时期,为下一个时代奠定思想上基础。这就是他们两人的根本区别。春秋时,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那些人连骨头都腐朽了!”对于对老子的评价...
对孔子学院的反思【李开盛】( 04-17)
  近些年来孔子学院在全球发展很快,有关方面以及不少人对此洋洋自得,视其为文化外交的重要成果,也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但是,在孔子学院的重点发展对象国美国(目前美国共有孔子学院80余所,占了全球孔子学院数量的约1/7),近日中国却遇到了“迎头棒喝”。  根据美国国务院5月17日发布的公告,目前在该国持有J-1签证的孔子学院中国教师将不得不于6月30日离境,美方称不会为他们续签签证。美方提供的理由是,尽管孔子学院可能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但其所从事活动必须符合正确的交流规范、遵循相关法规。目前,前往美国孔子学院教授汉语的中国志愿者持的是用于访学的J-1签证。而根据美方的规定,教授、研究学者、短期访问学者,或学院、大学的学生均不允许在公立和...
老子、孔子、孟子在开封( 03-28)
古都开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记载,上古时期,轩辕黄帝与养蚕创始人嫘祖(黄帝元妃)成婚在大梁,今开封城北既有轩辕城,又有造字圣人仓颉城与造字台遗址,并有仓颉墓尚存。至今城郊有轩辕和仓氏二姓后裔。今开封城北之黑池,古称沙海,又名“圣女渊”,“玄鸟生商”这个典故就出于此渊。东周敬王匄将“九鼎”抛入沙海,即是此地。春秋时称仪,战国时魏迁都此地后改称大梁。春秋战国时期的开封(大梁),人杰地灵,故引来不少圣贤之士造访,老子、孔子、孟子就曾先后途经或应招此。兹分述如下:老子西游宿大梁据鹿邑县老子学会编印的《老子故里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其地先属陈国,后亡于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历乡曲仁里人(今太清宫址)。生于公元前571年...
各个时期对孔子的评价( 03-25)
先秦对孔子的评价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不立于一尊的地位。故各家对孔子的毁誉不一。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战国末期大儒荀子,虽然其礼的思想根源于孔子,然而他有浓厚的“法”思想的成分。他以继承儒家正统自任,称颂孔子,认为孔子的美德永远不可泯灭。但他贬斥子张、子夏、子游为“贱儒”,批评子思...
儒学能否重归现代社会?( 03-25)
孔子的儒家学说在马来西亚,包括儒学会长、孔学会的会长还有长期在学校讲四书五经的老师,对于儒教的提法多不赞成,在跟马来西亚的朋友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了真实的原因,发现这和马来西亚的宗教政策背景有关系。宗教不能进课堂,但是马来西亚的华校一直在讲四书五经,他说如果你说这是儒教的东西,岂不就无法进入课堂了?马来西亚华校长期讲诵《弟子规》、《论语》等,效果很好,以至于据说马来人主导教育部同意在非华人学校也可以讲《弟子规》等儒家经典,但你一说是儒教就绝对不可以了。我终于理解了这个问题,儒教的问题之所以在不同地区引起这么多的争议,不仅是因为学理上的问题,而是因为宗教问题和一个国家队政治制度、社会政策、民族问题都有很大的关系,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8...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