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史之乱为什么那么难( 07-14)
平定安史之乱为什么那么难-民族史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借口是讨伐宰相杨国忠,类似于后来明朝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清君侧。整个安禄山集团,出动的蕃汉步骑兵力可达15万之多。其中包括了靺鞨、奚、突厥、契丹等辖区内外的民族部队。不少人就是直接征调的城傍兵。城傍士兵的特色是骑兵多步兵少,正好与步兵多骑兵少的残存府兵们,形成互补。其中精锐者为契丹、同罗、奚族等胡人降兵8000人,安禄山呼之为曳落河,也就是突厥语中的壮士。安禄山集团等同于一个建立在唐朝之上的中亚武士集团如果我们回顾中亚与西亚的历史,就会发现以降兵为心腹并不是安禄山这伙人的首创。在世界各地,都有利用其走投无路的战俘或军事奴隶,组建精锐部队的案例...
安史之乱唐向回纥借兵( 06-29)
安史之乱唐向回纥借兵-民族史安史之乱唐肃宗不得已向回纥借兵平判,不料回纥兵却扰得长安鸡犬不宁史载,回纥(788年,回纥改名回鹘hu第二声,取义为“回旋轻捷如鹘”)汗国立国后,与唐朝的关系一直很好,不像其他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要对农业国进行骚扰与掠夺,回纥曾帮助唐平定安史之乱。那么,我们来看看回纥是怎样帮助平定安史之乱的。回纥属于铁勒部族,怀仁可汗统一了铁勒诸部落,势力不断强大,最盛时统治了整个蒙古高原。安史之乱后,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无计可施,只好请求回鹘派兵支援。此时怀仁可汗已经去世,回纥的第二代汗王葛勒可汗派遣太子率领精兵四千人开赴唐朝,参与镇压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作为回报,...
安史之乱-肃宗的反击( 03-29)
肃宗在灵武即位后,唐朝便立刻开始了反击。同时叛军内部也一再更换领导人。形势似乎对唐有利起来了,可是唐又一再失误,这才有了双方的持久战。唐肃宗在灵武的准备工作好了,一切条件都具备了--话说回来,就是不具备,也得要反击了,何况,玄宗不也有话么,他要等到"克复上京"才肯彻底罢手。虽然肃宗并不一定有这种想法,因为怎么都是他来主持大局,所以玄宗这句话也不必太认真。然而,叛军占领两京的问题,不能无限期的拖下去。灵武,要反击!㈠、元帅之争说是元帅之"争",当事人却是没争过。但在这件事的背后,确实有一场"争"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肃宗在灵武安稳下来,各处征兵又差不多赶到,而且郭李二人也已来到灵武,加之至德元年十一月初八,回纥兵到达带汗谷,与郭子仪...
安史之乱中唐庭的兄弟之争( 03-29)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攘外必先安内。这一说法最早起源于何时,不甚清楚,从记载来看,这似乎是古时"圣王"的一致观点,到明清时格外的流行。《明史》中有很多相关段落,尤其是范淑泰的上表中说的更贴近:"内不安,何以攘外!"《清史稿》中也有"诚能赏罚严明,将士用命,先治内,后攘外,实边防百世之利"的说法。从道理上分析,如果内部不团结,确实不易抵御外侮。可惜近代的蒋介石对它的演绎却是很失败的,或者说,这不过是他的一个幌子罢了。安禄山起兵天下大乱,唐朝也正需要大家团结一致对抗叛军,不料也闹出一场"攘外必先安内"。事情的起因是玄宗在入蜀途中,于七月十五日在普安下的一道制书,下面是挑拣出来的其中的有用部分:夫定祸乱者必仗于群才,理国家者先固其根本。...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