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米兰戍堡吐蕃文木简

从新疆出土吐蕃文木简,研究一下当年吐蕃人在新疆的统治

吐蕃起源:藏族的前身吐蕃是我国古老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四千多年以前,藏族的祖先就已经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繁衍生息了。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期西羌人的一支。吐蕃王室的始祖,最早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为“六牦牛”部的首领。

吐蕃一度曾和大唐友好和亲-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塑像

公元7世纪初,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各游牧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公元641年,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被唐朝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710年,犀德祖赞普又与金城公主联姻。唐蕃联姻,传为历史佳话,谱写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新篇早。

据藏文史籍记载,藏族原本无文字。公元7世纪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松赞干布统一西藏,他十分仰慕周边地区的文化,派遣大臣通米桑布扎去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和南天竺一带学习梵文和天竺文,学成之后,结合藏语特点,创制了藏文。从此藏族同胞有了自己的文字,开始有了本民族的著作,并留下了丰富的藏文文献。

吐蕃最终夺取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松赞干布之后,吐蕃赞普共传9代。他们以青藏高原为中心,争雄西域。通过东西两线(东线经吐谷浑、白兰故地、柴达木、阿尔金山,过鄯善、且末而人西域;西线经羊同、勃律、护密,过葱岭而人西域)的包围,公元670年,吐蕃第一次占领了西域的安西四镇,此后的170多年间,吐蕃曾控制西域。吐蕃在西域设置了大行军衙(khrom),统一指挥各路兵马;置“通颊”(mthong-khyab)管理新占民户,在西域留下了大量的遗迹。近百年来陆续发现的吐蕃文简牍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在新疆境内,发现吐蕃文简牍最为丰富的地点在若羌县米兰戍堡。

米兰,因米兰河而得名。米兰东临青海柴达木盆地,西临且末,位于罗布泊与阿尔金山的交会处,地处丝绸之路南道咽喉,是进出中亚、沟通东西方的重要孔道。米兰河发源于阿尔金山腹地,源头在海拔5000多米的喀拉乔喀山。山顶白雪皑皑、山间林木茂密,春夏之际,喀拉乔喀山冰雪消融,自南向北蜿蜒而出,汇流成米兰河,长达110公里,也就是传说中的子母河。因米兰河水的灌溉哺育,米兰这一小小的绿洲人烟兴旺、商旅繁忙,自古而来就是丝路南道耀眼的明珠。

吐蕃人的西域米兰戍堡

米兰戍堡

米兰,汉晋时期属楼兰国。史书记载,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平乐监傅介子刺杀楼兰王,楼兰国更名为鄯善,鄯善王尉屠耆请求汉王朝派将士领兵到此屯田。于是汉朝派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屯田伊循。学术界有人认为,米兰即为伊循所在地。

唐朝初年,米兰一度被吐谷浑部落控制。公元638年,吐蕃赞普弃宗弄赞攻打吐谷浑,吐谷浑兵败逃往青海北部,这一带遂为吐蕃统辖。7世纪中叶,唐朝统一西域,在鄯善置石城镇,隶属沙州;在且末置播仙镇,隶属安西大都护府。后来,米兰重被吐蕃占领,戍堡即为吐蕃在米兰修建的一座军事堡垒。

米兰戍堡,在今米兰镇东约6公里的戈壁荒漠中,虽经千年风蚀和战火洗礼,戍堡依然显现其建筑的宏伟,在戈壁荒漠中尤为醒目。戍堡周近有佛塔、佛寺以及古渠遗迹,绵延约4公里,构成了闻名遐迩的米兰遗址。戍堡近方形,东西长70米,南北宽56米,四角筑有角楼。城垣现存最高处约7米,墙外积满流沙。

戍堡城墙基部为夯筑,夯土层中夹有红柳枝,夯土之上砌土坯墙,墙垣曾经多次改建和修补。戍堡中间低洼,建筑物主要集中在北部。堡内北部为一阶梯形的大土坡,自北墙至低凹处依土坡盖砌有小屋,房屋高低错落,大小不一,极不规整,平均面积在15—20平方米之间,最深的可达两米多,有的屋内还发现有灶台、石磨。房屋下部有的挖成穴状,半人地下,上部砌以土坯。有的房屋全部用土坯砌成,但不见门洞。房屋皆为平顶,依地势高低形成阶梯形,其构造颇似今天的布达拉宫。《新唐书•吐蕃传》称吐蕃“屋皆平上,高至数丈”,正是这种建筑的特点。戍堡内东部有一间大房屋,深达5米,墙垣规整,似为官府所在地。其南面有一高达12米的土台,土台上立有木杆,可能是烽燧的设置。戍堡东西两侧有众多的佛塔和规模宏大的寺院遗址,法显、宋云、惠生、玄奘等著名的高僧,在西去天竺或东归故国的途中,都曾在这里拜佛讲法。

最早对米兰戍堡及周边遗址进行盗掘的是斯坦因。1907年,斯坦因进人米兰,在米兰佛塔处盗掘了著名的“有翼天使”壁画和佛头像等文物,在米兰戍堡窃取了大量的古藏文写本、简牍和其他文物,轰动了欧洲文化界,米兰从此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佐证,享誉世界。

1959年,新疆博物馆丁作组在米兰戍堡清理了9间房址,出土了吐蕃文木简、木牍200余件。1973年,新疆考古丁作者又一次发掘了戍堡,清理了43间半地穴式房址,出土有300多件吐蕃文木简和文书。2012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米兰遗址抢险加固丁程,再次对米兰戍堡局部进行清理,出土了300余件文物,其中吐蕃文木简和文书有上百枚。

吐蕃文木简-吐蕃文肩胛骨

吐蕃文肩胛骨。(图片来源:《新疆历史文明集粹》闫雪梅提供)

戍堡内还出土有日用器皿,有木制的碗、盘、勺、匙等;皮制的毛褥、皮靴、毛绳等生活用具;出土有麦、青稞等粮食作物;有大量的牛、羊、狗等兽骨。遗址内还发现了相当数量的卜骨。从出土的卜骨看,大部分是在羊肩胛骨上烧灼凿洞,洞的直径约1厘米,呈规则排列,其中一块卜骨上有吐蕃文字,可能是卜辞记录。这种占卜的方法和用具,与我国商周时期的甲骨占卜十分相似。出土文物中还有一颗木质白骰子,用墨点标明一至六点,和现在使用的骰子完全一样。遗址内还出土了大量漆皮甲片,四角有孔,皮外涂漆,在朱漆上绘出月牙形白、墨色彩图画,十分坚韧。堡内还出土了唐代钱币以及和中原地区一样的木梳。

戍堡内出土的吐蕃文木简,薄厚均勻,大小不一,长5—15厘米不等,大多宽1.5—2.2厘米,刮削而成的长方形木条上,有的一面有吐蕃文,有的正反两面墨书吐蕃文。发现木简之处,一般都发现有木封。2012年,在堡内北部的房址中,出土了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枚木简,木简长约50厘米,用直径4一6厘米的木棍削制而成,通体墨书吐蕃文,较细的一端还有火烧的痕迹。据以往的研究,这种多棱形的木棍,多用以抄写檄书、小学字书,或作临时记事起草之用,可记录较多的文字,也被称为“觚”。

这些简牍,右端一般都有一木槽,可以捆扎加盖封泥,当时是驿送的公文。简牍往往有刮削的痕迹,似乎经多次利用,每刮削一’次,在边沿上就刻一个记号。简牍右端常有一孔,可以用绳子穿连在一起,即所谓的“韦编”。简牍有许多不同正字法的俗写和缩写字,文字古朴,可能是出于下级军官和吏员之手。这些简牍,部分已经专家研究和释读,内容有种植小麦、分占耕地、丝绢服饰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经济方面有土地、粮食、赋税、物品等内容,军事方面有军事、战争、兵器、巡哨、坐哨等,文书方面有报告、禀帖、指令等内容。

吐蕃-新疆|吐蕃文木简-第4图

带翼天人像壁画。(图片来源:祁小山、王博编著《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

在米兰发现的木简及文书,主要是吐蕃驻军的公文往来文书。从中可以看出,米兰是当时吐蕃和敦煌交通往来的枢纽,是吐蕃在西域的重要据点。目前已经刊布的米兰遗址古藏文写本中,书信最多。这些书信的内容,大部分涉及公务或法律方面,也有一些是私人交往的书信。

在新疆地区,除米兰戍堡之外,在和田麻扎塔格戍堡、吐鲁番等地,也发现有吐蕃文木简或文书。这些简牍,是吐蕃在西域活动的历史记录,是研究吐蕃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期待着人们的深入研究。

新疆米兰戍堡吐蕃文木简 
  关于吐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