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汉语和阿拉伯语对外来词的借入,看中阿文化内涵

在《说文》里有不少从“马”、“牛”、“羊”的字,有关于性别的,又关于年龄的,有关于形状的,有关于颜色的,有关于动作的,不一而足。如公马叫“骘zhi、红黄色的马叫做xing等等。这些字也只是在畜牧业高度发展以后才能出现的。同样,随着畜牧业为主的社会过渡到农业为主的社会,上述这些字所代表的事物并未消失,可代表他们的字都逐渐消亡了,有的干脆就成了“死”字。

总之,汉字中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古代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民族风情等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史料。

(二)
词汇

词汇对汉族文化心理和汉语的影响很大,与此相关的论文资料也很多,我通过学习,认为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于是我将词汇归纳为三个方面来说,

1. 重视和谐

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认识时,统一体内部各种对立因素的均衡和和谐是保持统一体稳定生存的根本条件。纵观古代历史,韩民族统一年代多于分裂年代,因此形成了汉族人重视和谐统一的心理。比如说,人们恪守着“以和为贵”、“和衷共济”、“中庸之道”等准则。这些词语可以证明,和谐的文化心理对汉语中此类词语的影响。

2. 重视有序

西方伦理观念认为,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但是人的能力有先天差异,强者能够做他们有权作的一切,弱者只能接受他们必须接受的一切。一次他们主张通过竞争去决定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利益。所以西方人的口号是“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自由竞争”。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就是有序。按照中国的伦理观念,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利益是先天决定的。因此,例如表示亲戚的词语相当的多,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伦理观念对于汉语的影响。

3. 重视社会

汉族人乐意使用集体字眼,比如我们,我们认为,在我们看来。其实,这些都是我认为,在我看来的意思。有时候明明说你们如何如何,但只有说成我们或是大家应该怎么样才能更好的获得对方的理解。汉族人出语委婉,使用“人家”来回避我,由此可见,重视社会对于汉语词汇的影响。并且在汉语的表达中多融入一些感情色彩,很多时候颠倒的主谓词序也是出于感情的需要,如你想死我了!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其实是我想你,但是故意将主谓颠倒增强语气。

(三)
语义

汉族文化心理的语义对于汉语的影响也是有的,这可以总结出的几条规律来谈论:

1. 组合型单位的相对长度对文化重要性成反比

如组合型单位短反映了汉族文化对长幼关系的重视,表亲戚的词语相当多,兄弟姐妹每个字都有特定的含义,而公共汽车、小轿车、面包车等词语相当长,正好反映了汽车文化在中国不很重要。

2. 聚合性的单位的相对数量以其复杂性与文化重要性成正比

具体地说,同样的语义范围,在一种语言中有较多的词项表示,切分成较细的类别,表明所指的对象在文化中较为重要,如汉族人生活在稻文化区,所以表示米的词语相当多,如稻、米、饭、谷等。

3. 无标记语义成分必有标记语义的成分具有更大的文化重要性。

具体地说,在同一个大类中,小类无须加上小类标记,在文化中更为重要。在汉族文化中,男性占优势。“作家、诗人、厂长、科学家”等等,这类人如果用于男子,一般不需要加上男字。猪肉在汉族文化中有特殊重要性,所以,汉语中“红烧肉”、“排骨”等,不必加上“猪”字。

4. 从特指义派生出来泛指一起,表明特指的语源义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

如汉族悠久的官本位特征的封建文化,影响到了汉语中,体现在以下词语中:“大夫、员外、老总、客官等。

分析汉语和阿拉伯语对外来词的借入,看中阿文化内涵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