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大乘佛教

(3)普贤菩萨:是大目犍连的帝释化。

(参见《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八章p.465-472)

§6.6.7
「佛法」(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与「初期大乘佛法」之比较:

佛陀观

 

世界观、净土观

 

圣典之形成

 

教理(对烦恼、涅槃……等之看法)

 

修行者之身分与观念想法

 

修行方法

 

修行阶位

 

教团与律制
………

§6.6.8
契理而又适应世间的佛法:

「立本于根本佛教(即初期佛教)之淳朴;
宏阐中期佛教(指「初期大乘」)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
; 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復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

(「梵化,应改为天化。」《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p.32~43
;《华雨集》四,p.33~p.43)

1 平川彰着,庄崑木译《印度佛教史》,台北市,商周出版,2002,初版,页219~232。

2 说一切有部对于这些诗颂都斥为「赞佛颂言多过实」(T27、410a~b)。另外,本生、譬喻、因缘之流

传也发展成赞嘆佛陀的文学。「本生」是宣说过去生中事;「譬喻」是贤圣的光辉事迹;「因缘」是从释

尊的成佛、说法、制戒,向前叙述到佛的诞生、出家、修行,或更前的叙述佛的发心、修行、授记。

这三者都与佛及菩萨有关。

3
参见《大毘婆沙论》卷178(大正27,892a-c)。

早期的大乘佛教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