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大乘佛教

3、佛身常在。

4、佛陀正觉的内容,与阿罗汉们证入的内容有异。

佛为人类说法,多少人从佛而得到安宁,解脱自在,成为人类崇仰与嚮往的对象。虽然涅槃并不是消灭了,而在一般人来说,这是再也见不到了。于是感恩的心情,或为佛法着想为众生着想为自己没有解脱着想而引起的悲感,交织成对佛的怀念,永恆的怀念。这是佛涅槃以来,佛教人间的一般情形。

人类对佛的永恆怀念,从多方面表达出来。

一、佛涅槃后,佛的遗体──舍利,建塔来供奉;佛钵等遗物的供奉;佛所经历过的,特别是佛的诞生地,成佛的道场,转法轮与入涅槃的地方,凡与佛有特殊关系的,都建塔或纪念物,作为佛弟子巡礼的场所。这是事相的纪念,也有少数部派以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但从引发对佛的怀念,传布佛法来说,是有很大影响力的。这是佛教界普遍崇奉的纪念方式,虽是事相的纪念,也能激发「求佛」、「见佛」,嚮往于佛陀的宗教信行

二、在寺塔庄严,敬念佛陀声中,释尊的一生事迹:传说赞扬,被称为佛出世间的「大事」、「因缘」;更从这一生而传说到过去生中修行的事迹:这是「十二分教」中,「本生」、「譬喻」、「因缘」的主要内容。在这些广泛的传说中,菩萨的发心,无限的精进修行,誓愿力与忘我利他的行为,充分而清晰的,描绘出一幅菩萨道的庄严历程。菩萨大行的宣扬,不只是信仰的,而是佛弟子现前修学的好榜样。佛的纪念,菩萨道的传说,是一切部派所共有的

三、在佛一生事迹的传说赞扬中,佛与此丘僧间的距离,渐渐的远了!本来,佛也是称为阿罗汉的,但「多闻圣弟子」(声闻)而得阿罗汉的,没有佛那样的究竟,渐渐被揭示出来,就是着名的大天「五事」。上座部各派,顾虑到释尊与比丘僧共同生活的事实,虽见解多少不同,而「佛在僧数」,总还是僧伽的一员。「佛在僧数,不在僧数」,是部派间「异论」之一。佛「不在僧数」,只是大众部系,佛超越于比丘僧以外的意思。无比伟大的佛陀,在怀念与仰信心中,出现了究竟圆满常在的佛陀观。「佛身常在」,弥补了佛般涅槃以来的心理上的空虚。到这,声闻的阿罗汉们,与佛的距离,真是太远了!佛陀常在,于是从圣道的实行中,求佛见佛,进入佛陀正觉的内容,也与阿罗汉们的证入,有了多少不同

这些信仰、传说、理想、(修行),汇合起来,大乘法也就明朗的呈现出来。这都是根源于「佛般涅槃所引起的,对佛的永恆怀念」,可说是从「佛法」而演进到「大乘佛法」的一个总线索。

乙、(《印度佛教思想史》p.84~86):

一、佛般涅槃所引起的对佛的永恆怀念,依自我意欲而倾向于理想的佛陀。

二、释尊过去生中的菩萨行(波罗蜜行)。3

1. 说一切有部:四波罗蜜多──布施、持戒、精进、般若。

2. 外
国 师:六波罗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

(法藏部、说出世部、大乘经所通用)

3.(某一学派):六波罗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闻、般若。

三、菩萨的伟大精神:愿长期在生死中为法为众生,从利他中去完成自己。

*菩萨长期修集福慧资粮:

早期的大乘佛教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