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化研究—宋词和宋文化(下)

宋代文化研究宋词和宋文化(下)

六、宋词和时令节序文化

时令节序是民俗文化之中,最具有共性的部分。它的形成历史都比较悠久,传承性很强,它其实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为自己所做的一个节奏调整。人们在从事周而复始的生产劳动以及度过年复一年的漫长岁月时,是必须有张有弛的,要有节奏的变化。否则,人的体能和心理都会感到疲惫。所以,人们会找到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理由给自己安排个节日放松放松。早在周朝就有《礼记·月令》,南北朝时宗懔有《荆楚岁时记》,唐代韩鄂有《岁华记丽》,都记述了中国传统的时令节序风俗。这些风俗虽然有很强的传承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还是有变化的。总的来说,越安定、越富裕,节日就会多,休闲和娱乐的成分就会更重。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记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所记两宋的时令节序活动,比之前代所记节庆要多不少,而且远为隆重繁盛,铺张扬厉。吟唱词曲成为节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为节庆活动创作的词曲也成为宋词中的重要品类。《全宋词》中的这类词有1400多首。南宋时人们编纂的《草堂诗余》,就是按时令节序编排的。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歌舞班子表演的方便。

在《东京梦华录》中所载的重要节庆就有:正月一日年节(相当于今天之春节)、元旦朝会、立春、元宵、寒食、清明、四月八日(浴佛节)、端午、六月六崔府君日、六月二十四日灌口二郎神生日、七夕、中元节(盂兰盆节)、立秋、秋社、中秋、重阳、十月一日、天宁节(赵佶生日)、立冬、冬至、腊八、祭灶、除夕等等。宋代的这些节庆比之前代,其节庆气氛更浓,持续时间更长,节目活动更多、参与面更广、活动水准更高。为这些活动,词人们创作了作品,以供官家和百姓们欣赏玩乐,大大增加了歌舞升平的气象,也是其突出的特色之一。这里举元宵节和中秋节为例。

元宵节本来就是正月十五一天的事,但在宋朝从腊月就开始了。《东京梦华录》记录了宋徽宗时代的景象:“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鞠、踏索、上竿……奇巧百端,日新耳目。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綵,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宣和遗事》说:“为甚从腊月放灯?盖恐正月十五日阴雨,有妨行乐,故谓之‘预赏元宵’。”十五、十六则极尽欢乐,一直到十九日收灯。十五、十六日,皇帝和王公大臣都在宣德楼前赏灯。“有大牌曰‘宣和与民同乐’”,一直到三鼓。此后游乐的场所转到相国寺,直至达旦。其他的所在亦是灯火辉煌,“别有深坊小巷,綉额珠帘,巧制新粧,竞夸华丽,春情荡飏,酒兴融洽,雅会幽欢,寸阴可惜,景色浩闹,不觉更阑。宝骑骎骎,香轮辘辘,五陵年少,满路行歌,万户千门,笙簧未彻。”元宵过后,余兴不尽,“收灯后都人出城探春”。算来前前后后要热闹一个多月。

这些活动气势宏大,节目繁多,务求华美,气氛浓烈,可以说就是一个狂欢节。其中皇室和百姓之间有不少互动:皇帝亲临,小民“犹得瞻见天表”“宫嫔嬉笑之声,下闻于外”,“乐人时引万姓山唿”,皇上“宣赐不辍”,“撒金钱,乱抛坠,万姓推抢没理会”,“官中有宣赐茶酒、粧粉钱之类”。表现出一派太平盛世,歌舞升平景象。

这些活动中,当然少不了歌颂盛事的词曲。否则,竞奏新声、乐声鼎沸就缺少内涵了。宋仁宗时代柳永的一些词应该就是应制的作品,如《倾杯乐》:

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连云复道凌飞观。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茜。翠华宵幸,是处层城阆苑。
龙凤烛、交光星汉。对咫尺鳌山开稚扇。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向晓色、都人未散。盈万井、山唿鳌抃。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还有《迎新春》:

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晴景回轻煦。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宋代的黄裳说:“余观柳氏<乐章>,喜其能道嘉佑中太平气象,所谓词人盛世之黼藻,岂可废耶?”《方舆胜览》卷十载:“范蜀公(范镇)尝曰: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见于耆卿词见之。”

南渡以后,虽然国事日促,但元宵佳节盛况不减。康伯可的《瑞鹤仙》、《汉宫春》等应制之作,都表现了南宋时元宵节的热闹景象。

元宵节是妇女们最期待的盛大节日。她们此时可以很尽情的享受节日的快乐,甚至可以寻找自己的浪漫爱情。很多词作表现了这方面的内容。比如大家熟知的欧阳修的《生查子》、李清照的《永遇乐》、辛弃疾的《青玉案》等等。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中秋节到宋朝也成为朝野同欢的盛大节日。中秋,虽然《周礼》中已有,唐太宗时定为“节”,但是直到宋代才具有了更广泛的参与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俗节日。《东京梦华录》中说:“中秋节前,诸店皆买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斾,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廷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
至于通晓。”赏月饮酒,处处笙歌,老幼俱欢,通宵达旦,节日气氛十分浓郁。所以歌咏中秋的词作也非常之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苏轼的《水调歌头》。苏轼自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中秋词意境很高。蔡縧的《铁围山丛谈》说:“歌者袁绹,乃天宝之李龟年也。宣和间供奉九重,尝为吾言: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澒涌,俄月色如昼。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台,命绹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吾谓文章人物,诚千载一时,后世安所得乎?”可见当时此诗就大受追捧。胡仔《苕溪鱼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不过,为人赞赏的中秋词还是有一些的,比如黄庭坚的《念奴娇·断虹霁雨》、张孝祥的《念奴娇·
过洞庭》、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等。

其他节令:寒食、清明、上巳、端午、七夕、重阳等等都有词曲传唱,其中不乏精品佳作。如:晏殊的《破阵子·春景》、周邦彦的《应天长·条风布暖》、万俟咏的《三台应制》(见梨花初带夜月)、秦观的《鹊桥仙·七夕》黄庭坚的《鹧鸪天》、李清照的《醉花阴》等都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宋代文化研究—宋词和宋文化(下)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