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及其信仰实践的神圣性建构

2)适用于在家 居士的戒律。

比如,《优婆塞戒经》卷三《摄取品》第十三记善生问“在家菩萨云何得受优婆塞戒”时,佛陀以次第供养东南西北上下六方来解释。这里涉及到一系列家庭伦理问题。首先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要求子女“供养父母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房舍、财宝,恭敬礼拜,赞叹尊重”。

父母对于子女则要:“一者至心爱念;二者终不欺诳;三者舍财予之;四者为聘上族;五者教以世事”。第二是对师长的供养与尊敬。第三是对妻子要“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璎珞、服饰、严身之具”。妻子对丈夫则要:“一者所作尽心营之;二者常作终不懈怠;三者所作必令终竟;四者疾作不令失时;五者常为瞻视宾客;六者净其房舍卧具;七者爱敬言则柔软;八者童使软言教诏;九者善能守护财物;十者晨起夜寐;十一者能设净具;十二者能忍教诲;十三者能覆恶事;十四者能瞻病苦”。第四是对于朋友的关爱。第五是对于奴婢下人的仁义爱护,要求能够供给其衣服、饮食,病痛时给以医药,平时不打不骂。奴婢下人则要正派、勤快、忠诚:“一者不作罪恶;二者不待教作;三者作必令竟;四者疾作不令失时;五者主虽贫穷终不离舍;六者早起;七者守物;八者少恩多报;九者至心敬念;十者善覆恶事”。

3)适合在家和出家僧俗信徒的大乘戒律《梵网经》。

《梵网经》从北朝鸠摩罗什译出后,天台宗的创始人隋朝智者大师有《梵网经菩萨戒经义疏》二卷,唐代华严三祖法藏有《梵网经菩萨戒本疏》,法铣有《梵网经菩萨戒疏》四卷(今存上卷),其书下卷因为是菩萨戒,常被单独抄写或刊刻,流传较广,注疏也比较多。在中原汉地流传的大乘戒律中,以《梵网经》流传最广、影响也最大。

唐代后期各宗特别是宋元以后诸宗僧侣多依此经受戒、修行。唐代它还被译成藏文,也曾流传到朝鲜和日本,是有广泛影响的一部经典。该经分上下两卷。上卷讲修行的三十心十地的次第。下卷是菩萨戒律,包括十重戒、四十八轻戒两类。十戒的内容都包括两个层次。第一是反面禁止,第二是正面提倡。比如第一杀戒,禁杀生包括禁止自杀和杀害一切有生命者,然后说应该慈悲为怀,尽一切方便救济一切众生。第二盗戒,禁止盗取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此或为“不拿人一针一线”的起源)。同时的正面要求则是要怀有孝顺慈悲之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第三淫戒,禁止与任何人畜有苟合行为,即使是夫妻之间(如在家居士的场合),也不得在不分时间不看地点就随便同房。要叫他人断绝淫欲。第四妄语戒,妄语包括一切不讲真话的行为,如自吹自擂,叫人吹嘘,“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第五酤酒戒,禁止自己和指使他人酿造、买卖酒,而以开启众生之智慧为己任。第六说四众过戒,四众指优婆塞、优婆夷(即男女居士佛教徒)和比丘、比丘尼,也就是经文里说的“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要努力使外道、俗人相信大乘佛法,不要因揭露佛徒罪过而动摇人们的信仰。这一条是教导人不要对同道、同行说三道四。第七自赞毁他戒,是教导人不要抬高自己、诋毁别人。第八悭惜加毁戒,是教导人要慷慨施舍。第九嗔心不受悔戒,是教导人不要争讼嗔怨。第十谤三宝戒,是教导人不要非议尊者。前五条是与佛教基本戒律“五戒”完全一样的。自第六戒以后的五条是对前面的补充。比如第六戒、第七戒、第十戒可以看作是对戒妄语的补充。第八戒、第九戒也可以看作是戒道、戒杀的正面要求或推广。

四十八轻戒的戒条是:不敬师友戒,饮酒戒,食肉戒,食五辛戒,不教诲罪戒,不供给请法戒,懈怠不听法戒,背大向小戒,不看病戒,畜杀具戒,国使戒,伤慈贩卖戒,谤毁戒,放火焚烧戒,僻教戒,为利倒说戒,恃势乞求戒,无解作师戒,两舌戒,不行放生戒,嗔打报仇戒,娇慢不请法戒,骄慢僻说戒,不习学佛戒,不善知众戒,独受利养戒,受别请戒,别请僧戒,邪命自活戒,不敬好时戒,不行救赎戒,损害众生戒,邪业觉观戒,暂念小乘戒,不发愿戒,不发誓戒,冒难游行戒,乖尊卑次序戒,不修福慧戒,拣择授戒戒,为利作师戒,为恶人说戒戒,无惭受施戒,不供养经典戒,不教化众生戒,说法不如法戒,非法制限戒,破法戒。

4)《四分律》及其规范。

《四分律》关于比丘、比丘尼的戒条有数百条之多,此处无法一一具引。
但《四分律》的主要内容,都是佛陀在苏罗婆等诸国游历以及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安居时,就诸比丘的言行举止是否合乎法度提出的要求,从而成为规范僧尼行为的戒条。

根据法砺《四分律疏》卷二,其正宗的内容包括比丘、比丘尼二部戒和二十犍度。其二部戒中,比丘戒有四波罗夷法、十三残僧法、二不定法、三十舍堕法、九十单堕法、四悔过法、百众学法、七灭争法,凡八类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戒有八波罗夷法、十七残僧法、三十舍堕法、一百七十八单堕法、八悔过法、百众学法、七灭争法,凡七类三百四十八戒。

这些类别划分的依据,是所犯戒条罪行的严重程度和具体内容,如波罗夷法最重,残僧法次之,残僧是指僧团中的伤残者。不定法是指需要证据确定而定的罪行,因为只涉及比丘非礼于女性的行事,所以此法不适合于比丘尼。舍堕法是有关衣食、金钱、医药的戒条。单堕法是关于不得妄语、两舌、杀生、饮酒类的戒条。悔过法是有关“食事”的。百众学法涉及到日常生活的细则,诸如衣食起居、行为举止方面的威仪。灭争法是关于泯灭僧团内部冲突和纠纷的规定。

  上述这些戒条,主要是针对僧尼个人威仪制定的法则,其异于在家众,故诸经论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如此才能“戒和同修”。但是,这些戒条对于世俗社会的个人修养也有很大影响。比如,它要求僧尼入室不要跳行,不要向塔吐唾液、大小便,不要在水中大小便,不要穿拖鞋绕塔行走,不要口里含着饭说话,不要用舌头舔食,不要用脏手拿饭具,等等。

特别是佛教对于孝道的宣讲和论证,页同时融进了佛教戒律的发展。如“孝名为戒”的伦理规范。《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宗密《佛说盂兰盆经疏》也有类似的言论,即“戒”与“孝”是相通的。

佛教戒律及其信仰实践的神圣性建构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