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

其实他的广闻博学很了不起,有些经论中经常讲到,提婆达多能背诵六万部。如果把他所背诵的三藏,放在大象身上,大象也驮不动。我们能背诵几本书?大家都知道。我们可能只能背诵几本书;有的几本书都不背,而是放在包包里背着;有些可能只能背诵两三个教证;但是提婆达多能背诵那么多。好像《出曜经》也讲过:“后意转退,渐生恶念,意望供养,深着世利。”后来他的恶念越来越厉害,对世间的一些供养、利养、尊重等方面的执著越来越大,经常想和佛陀争夺,最终也是非常不合理的。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包括我们佛学院的有些法师,刚开始我觉得还是很有希望:这个人是不是有培养前途,因为他的学校也很不错,人也很聪明,也喜欢看书。但是后来他首先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自己也特别傲慢,谁都不放在眼里;然后自己的戒律、见解逐渐可能受到影响,最后好像完全都已经毁了。在我们这个学院当中,虽然三藏法师可能算不上,但是确实包括一些堪布堪姆,最后也有一些人留下来。世间当中也是这样,各个大学里的一些教授,虽然讲得很好,做得却可能很差。我们居士也一样,有些人学问也不错、人也很聪明、事业也很成功,各方面都不错,但是因为不修行,不修行特别可怕,因为没有很好修行的原因,的确最后可能变成一个法油子,或者最后可能连自己对三宝的信心都不一定能保存。

有些时候,好像先从道友之间的缘起开始破坏,很多傲慢的人是这样的。比如,我们有一些居士和道友之间,因为自己的傲慢和嫉妒心开始发生摩擦,然后逐渐可能离上师和法越来越远,最后连佛陀都舍弃了。

所以,我们很多人不要认为“我听过某某法,灌过某个顶,依止过某个上师,学过什么什么法”,如同无垢光尊者讲过的,我们首先法融入自心,这很重要。如果我们没有很好地学习,法没有融入自己的心的话,暂时可能你在别人面前表演得稍微好一点,但是时间长了以后,你的修行也是不成功的,世间的一些事也不会成功的,最后连世间的一个高尚的人都不一定能做好。

不仅我们佛教当中,其实世间当中古文化当中也是这样。我以前引用过吧,《中庸》里也经常讲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所有的博学、询问、慎思以及明辨是非的智慧,最终还是需要实际行动——修行!也就是说,笃行很重要。如果你没有一个实际的串习和行持,那的确是世间的一些理念最后都没有落到实处。

我们有些管理人员、世间人员,觉得自己只要在理论上能讲、理论上明白就可以。其实不是这样的,尤其是佛法的修行,主要是靠自己修行。如果你自己的修行很好,哪怕在一个法上修得很好,比如你人身难得修得很好,最后会变成一个特别成功的修行人;如果你对众生的大悲心修得很好,最后你会真正变成一个特别成功的人。所以我们关键是修禅修。

从广义上讲,整个修行可以叫做禅,即“衮”,就是心要串习。这样的话,我们整个修行都可以叫做一种修行、禅修。如果从狭义的一些禅文化来讲,可能静坐、寂止的部分叫禅修。但是这也需要智慧的引导,就像《亲友书》里所讲,没有禅定的智慧是没有用的,没有智慧的禅定也用不上。所以,智慧和禅定相辅相成,而且都是我们修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那如何修行呢?在生活中希望你们要学会。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不能认为只要有闻思就可以了,其实这样也不行。也不能偏堕于修行,有些人认为只要修行就可以了,不需要闻思,闻思只起一种附加作用,其实也不是。有了闻思,真正明白佛教的道理和智慧,在这种智慧的引导下,再如理如法地去修行,就非常有用。

比如《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现在很多人可能对其中的个别内容比较感兴趣。比如修无常,很多人都有感觉,尤其是到了西方,讲无常他们很有感觉,如果讲到地狱的痛苦,他们就不太相信,因为本来他们都比较固执。如果讲到人身难得,有些人有感觉,有些人没有感觉。讲痛苦的时候,他们很感兴趣。在西方的一个学校里,我讲八大痛苦,对我来讲很简单,苦苦、行苦、变苦、爱别离苦……但是他们很多人表情特别好,因为,确实在我们的人生中还是有很多痛苦。

在讲禅修的时候,比如讲毗卢七法的坐势时,他们西方人可能就觉得没有什么,认为没有必要。他们很多企业和有些禅修者,动作都是自己定的,自己认为应该这样坐就这样坐。老师给他讲毗卢七法,他们会认为不用七个,六个就可以了、三个就可以了,他们有自己的一些方式。但实际上,修行的时候最好按照毗卢七法的坐势,贤劫千佛都是依靠这种方式觉悟、成就的,而且它是一个身体的秘钥。我也在不同的场合讲过很多,无论是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都在讲,所以我想每个人应该会修行。

禅悟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