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教程

  菩萨为悲愍众生故而请法。转法轮即是佛将自悟之理转至众生心中,自觉觉他,辗转不息,如轮常转。这一行愿,能除谤法障,起慈善根,为欲令正法住世,开悟众生。《维摩诘经》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  请佛转法轮,普度群萌,是无上殊胜的功德。由一切诸佛唯智唯德,菩萨即以穷法界之智而请佛说法,是故一切诸佛无不雨大法雨。然菩萨唯愿唯行,诸佛即以甚深愿力而加所请,是故菩萨无不获于大益。当知菩萨常请,诸佛常说,未曾间断。昔释尊初成正觉,默念佛法甚深难解,众生不能信受,徒施无益。复念诸佛常得梵王劝请,方转法轮。念是事已,放白毫光,远照三千大千世界。时娑婆世界主螺髻梵王,承佛威神,作念往请。殷勤再三,“幸以法光,除诸暗冥,唯佛大慈,不舍本愿,如师子吼,如天雷震,为众生故,转于法轮。”释尊受请,观机往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人初转法轮,开始了四十九年弘法生涯。

  佛本为度众生故出兴于世,为何要恳请方说呢?原由有二:一者重法不轻说,二者轻说人不敬。佛常诫莫为非人说法,亦莫将法传与非人,皆恐轻法慢法,不但无福,反而招损。《周易·蒙卦辞》云:“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昭示发蒙之道,不可以我求童蒙,必待童蒙求我。佛菩萨虽念念以教育成就众生为怀,然须待其恳求,求之诚,则告之必达。尊师重道,学人获益。故请转法轮,即是上顺诸佛之心,下顺众生之心。佛以说法度生为本怀,然无请不说。故有人请法,自是上顺佛心。众生有欲求法而不知请,请则众生得闻佛法故欢喜,即是下顺众生之心。

  佛在世时,可请佛转法轮。佛灭度后的今日,我们应如何实施这一行愿呢?佛经告诉我们,佛法除佛之外,菩萨、声闻乃至有正知见的修行人均可说。故常请法师大德讲经说法,提供讲堂,广为倡导,即是请转法轮的实施。如自己对佛法有所契悟修证,愿与众生说,即是请自心佛说法。如随缘讲说阿弥陀佛大愿,劝勉众生念佛往生,乃至一句两句,亦有功德。另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如光盘、刊物杂志、印制佛经等广为流布,无情说法,亦属请转法轮之列。故有智慧人,一切时、一切处皆能修请转法轮之行愿。

  7.请佛住世

  佛是大智大觉者,佛住世弘化,能令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圆证无上菩提。所以佛欲舍寿命时,我们应头面顶礼,恳请佛长久住世,作众生大导师。

  佛如来的住世与涅槃,由时节因缘所致。《大般涅槃经》记载:释尊临涅槃时,出大音声,普告众生:今日如来应正遍知,将欲灭度,若有所疑,今悉可问。四众弟子,天龙八部,咸皆悲叹,愁忧苦恼,举身啼哭,哀恸捶胸。俱诣佛所,头面顶礼,抆泪而言:惟愿世尊莫入涅槃。世尊默然,不果所愿,同时号哭。释尊慈悲,为大众显现金刚坚固不坏紫磨黄金无畏色身,告诸大众:我涅槃后,应疾修行,早出三有,勿复懈怠,散心放逸。语毕,寂然无声入于涅槃。可知诸佛世尊作佛事已,法尔应入大般涅槃。

  佛示现涅槃,内含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乃对治凡夫习性的有效方法。《法华经》云:“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著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这段经文点出众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长久住世的人、事、物,不生希有想,反生厌怠心;而对将逝的人、事、物,生起紧迫感与难遭心。譬如婴儿,母亲每天在侧,于母不生难遭之想;得知母亲将离他远去,渴仰思恋之心便沛然而生。如来涅槃对众生的心理冲击,亦具如是效应。比如:寿高120岁的老外道须跋陀,得知释尊将入涅槃,忽感慞惶,想到慧灯将要熄灭,法船将要沉没,赶忙向佛所奔来。释尊慈悲摄受其为最后一位弟子,为说正法,须跋陀闻法,当下漏尽意解,证阿罗汉果。为报佛恩,须跋陀在佛前先入涅槃。佛敕大众,以杂香木荼毗其尸。

  本行愿除请一切诸佛住世外,一切菩萨、声闻、缘觉,乃至一切如说而行、如行而说的善知识,悉在劝请之列。然以净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理念而言,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无有间断,亦即是请佛住世。

  8.常随佛学

  普贤十大行愿中,前七愿是菩萨的愿行,后三愿是菩萨的回向行。本行愿是回向菩提的自利行。常随佛学提升人的生命品位,速证菩萨道果。常随佛学即是依托佛从因至果,所历之行,所为之事,以为所缘之境,引发心智随而学之。释尊从初发心,精进不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惜身命,至诚求法度生的种种菩萨行,悉是吾人学习的表范。

  吾辈凡夫,或无力量效法菩萨的大悲苦行,亦可从平易处下手,渐臻福德智慧之高妙处。如释尊自己扫地,托钵化缘,抬人汲水,看护病人,为盲比丘穿针,自修房屋做泥水匠与木匠,乞僧举过等,均是吾人亟须效仿的懿范。

  净业行人常随本尊阿弥陀佛学,弥显亲切而必要。《无量寿经》记载:法藏菩萨在不可思议旷大久远的时劫中,积累培植菩萨无量的功德善行。心中不生起贪欲的觉受、瞋怒的觉受、伤害他人的觉受;甚至心中也不生起贪欲、瞋怒、害他的细微念头。心不粘著于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境。成就忍辱之力,不计较一切痛苦。欲念薄少,知足常乐,没有染欲、瞋恚、愚痴三毒烦恼。恒常安住于三昧寂静中,观照智慧自在无碍,没有虚伪谄佞邪曲之心。容色和柔,言语亲切。预先了知众生的心意,主动前来问讯、提供帮助。勇猛精进,无疲无厌。专求大乘清白之法,用以惠施利益一切众生。恭敬佛法僧三宝,奉事师长。以大愿庄严,引导永劫的大行,以万行圆满宏愿,并将功德回施于众生,令其功德成就。我既念佛,当行佛行。佛既如是成无上道,我亦应当如是成就。

  净业学人除效仿佛行外,亦应向修持净宗的诸大菩萨看齐,以之调正吾人修持的路向。无量寿如来会上,诸大菩萨及贤护等十六正士,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此诸菩萨既皆如是,我亦学佛,同为佛子,应起精进,学习如是。

  总之,佛是九法界众生中最尊者,如淤泥中生莲华、猛火里出优昙那样的稀有。诸佛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的一切言行举止,都是吾人依止的表范。如是因,如是果,我们应祛除悠忽懈怠的习气,奋大精进,立大誓愿,当以阿弥陀佛的愿行为自己的愿行。学文殊智,行普贤行。当学观音耳根圆通,反闻闻自性;当学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当如弥勒菩萨,受佛重诲,守护弘扬净宗经典;当以净宗所示要义,深生信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当生成就往生净土。如是方契释迦弥陀两土世尊度生出世之本怀,方满常随佛学的愿行。

  9.恒顺众生

  本行愿随顺众生种类根性,饶益成就,即利他行。以般若观照,法无自性,物我皆如,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成就圆满大悲。对九法界种种根性的众生,均以对待父母与如来那样的恭敬心,称性随顺供养承事,不生分别。对迷走生死险道的众生,导向菩提正道;对无明黑暗中的众生,说法施以光明;对客走他乡的贫穷众生,令学佛法,令知自心之佛性,获致自性宝藏。

  恒顺众生的理念有四:其一,佛与众生,同一体性。若于众生尊重,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其二,佛以大悲为体性,若不顺众生,则不合佛体。其三,由大悲催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就佛果。菩萨是众生与佛之间的桥梁,二者关联甚密。众生好比生死旷野中的树根,菩萨的大悲就好比滋润树根的水,佛果就好比繁茂的枝叶花果。可见慈悲是成就佛果之因,正如水滋树根是华果之因一样。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其四,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证知恒顺众生的行愿具有无限深远的意义。

净土宗教程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