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风俗习惯

穆斯林的礼拜条件

衣净。礼拜时必须穿干净的衣服。

(2)水净。用洁净无染的水作大净和小净。

(3)处所净。礼拜的地方必须是干净的。

(4)举意。礼拜者要在心中立下意愿。

(5)认时。礼拜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

(6)朝向正。礼拜的朝向是麦加,在中国是西向。

每一个礼拜动作又有六项仪则,称为“六仪”,或称“拜内六件天命”。“六仪”是指“抬手、端正、诵经、鞠躬、叩头、跪坐”等。由于教派、教法学派的不同,在礼拜的某些细节上也有差异。

_第7图

近距离感受【麦加大寺】(20张)

形式

(1)五时拜。

晨礼:阿语称帅拉图勒发吉尔,波斯语称“邦搭”,时间是从拂晓到日出。共四拜,两拜圣行,两拜主命。

晌礼:阿语称帅拉图勒祖合尔,波斯语称“撇什尼”。时间是从中午刚过到日偏西。共十拜,四拜圣行,四拜主命,两拜圣行。

晡礼:阿语称帅拉图勒阿苏尔,波斯语称“底格勒”。时间是从日偏西至日落。共四拜,四拜主命。

昏礼:阿语称帅拉图勒迈格利布,波斯语称“沙目”。时间是从日落至晚霞消失。共五拜,三拜主命,二拜圣行。

宵礼:阿语称帅拉图勒尔沙宜,波斯语称“胡夫滩”。时间是由晚霞消失至次日拂晓。共九拜,四拜主命,二拜圣行,三拜当然(威特尔)。

(2)主麻日聚礼。

伊斯兰教把划分七天一周的礼拜,称为一个主麻。伊斯兰教的礼拜天称为主麻日,即聚礼日(相当于公历星期五)。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家一般以这一天为法定礼拜天。回族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周制的周一至周日的称谓均惯用波斯语,即礼拜一(公历星期六)称“闪白”、礼拜二(公历星期日)称“耶克闪白”、礼拜三(公历星期一)称“杜闪白”、礼拜四(公历星期二)称“歇闪白”、礼拜五(公历星期三)称“恰恰尔闪白”、礼拜六(公历星期四)称“派闪白”、礼拜天(公历星期五)仍称“主麻”。

伊斯兰教规定,每周星期五晌礼时间,凡成年、健康的男性穆斯林均须在当地较大的清真寺举行集体礼拜,称为“主麻”即“聚礼”,回族穆斯林习称“礼主麻”、“作主麻”。一般至少四人以上参加,有的清真寺允许妇女参加。其仪式依次为:听颂《古兰经》;阿訇讲“瓦尔兹”(用民族通用语言作宣教演说);各自礼四拜圣行拜;领拜者登坛念诵“呼图白”(阿拉伯语宣教辞);领拜者率众礼两拜主麻拜;继而各自举行晌礼的十拜。该定制始于伊斯兰教历元年(公元622年),穆罕默德率信士由麦加迁至麦地那后立即宣布实施。意谓“大化元功,七日告成”、“七日周复,一大瞻礼,以答真主化成之恩也”。

中国穆斯林视主麻日为吉日,已沿袭相传数百年了,构成穆斯林意识形态中重要的传统习俗。因此穆斯林动工建房、上梁,做生意开业,婚嫁、过生日等喜庆日总要选择临近主麻日的星期四和星期六(因为星期五要举行主麻,一般会将丧葬选择在星期五),以图吉庆。而忌讳选择星期二(波斯语称歇闪白),据说该日正是穆圣归真的日子,又称为“悲痛日”,一般认为是不吉利的。

(3)节日会礼

会礼是穆斯林于每年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举行的集体礼拜。一般需在大清真寺或郊外露天举行。规模之大和礼仪之隆重,都胜于主麻聚礼。会礼的拜数都是两拜,属于“当然”拜,由伊玛目率众成班礼拜,它和聚礼一样不能单独举行。会礼皆在日出后至正午间举行。

(4)殡礼

为亡人举行的一种祈祷仪式。所有穆斯林皆有为亡人举行殡礼的义务。殡礼与其它礼拜不同,没有鞠躬和叩头。参加者站在洗净的亡人的东侧,面向克尔白。

副功拜(自愿拜)

是在完成了主命拜和圣行拜之后,根据个人的意愿所增加的拜功,这种拜功数不限,不礼也无罪,如果礼的话,可以增加自己的回赐,讨真主的喜悦。此外还有斋月里每晚宵礼后的休息拜(特拉威哈拜)。

二、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能因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就歧视或侮辱他们: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不能以自己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同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实践证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由此说明,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质上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对民族风俗习惯的侵犯,就意味着对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践踏。我国刑法第14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法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归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其实质就是从法律上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

二是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做是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做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因此,任何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哪怕是出于开玩笑,都容易刺激以致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三是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表现的。许多民族往往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学艺术,有很多是以唱山歌和讲故事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在群众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有些还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常用具、衣饰、建筑、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民族风俗习惯上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彩多姿,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三、下面谈谈主要穆斯林民族的情况

1、维吾尔族的基本情况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为983.17万人(据《新疆统计年鉴-2009》,以下相同)。

维吾尔族自称“维吾尔”,意为“团结”、“联合”。一般认为其先民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北方游牧民族丁零及后来的铁勒,北魏时的袁(yuanhe)纥、乌护,隋时的韦纥,唐时的回纥、回鹘和元、明时的畏兀儿;亦有人认为还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的“呼揭”或“乌揭”,甚至远古塔里木盆地的原始士著居民。唐天宝三年(公元1744年),回纥(鹘)以鄂尔浑河流域为中心建立游牧的封建回纥汗国,与唐朝长期交好,曾两次派兵助唐平安史之乱。开成五年(公元840年)为黠(xiá jiá sī)戛斯所击溃,汗国亡后,陆续西迁并逐步由游牧过渡到定居农业,在与当地民族长期相处中,逐渐发展成为近代维吾尔族。西迁的回鹘人曾先后在中亚和新疆地区建立过喀喇汗王朝、高昌王国,并参与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活动。元明时称畏兀(wei wù)儿,清朝时称回部或缠(chán)回。19世纪以来曾先后配合清军粉碎英国扶植下的张格尔、阿古柏傀儡政权,抗击俄国对伊犁地区的侵占,维护了祖国的统一。1935年始定名为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历史上曾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xiān)教也叫拜火教和佛教,10世纪末叶逐渐改信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从古代使用突厥文和回鹘文改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饮食方面,以面食为主,馕、拉面、抓饭和瓜果都是曰常喜爱的食品。禁食猪肉、动物血和自死的动物。

文化艺术的代表作品有《突厥语大辞典》、《福乐智慧》、《喀什噶尔史》和《十二木卡姆》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维吾尔族同各族人民一道,为维护祖国统一,保卫和建设祖国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10月1日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0年来,新疆工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棉、毛纺织业、石油工业发展迅速。玉雕、爱德丽斯绸、和田地毯、英吉沙小刀等驰名国内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从农村到城市,政治、经济和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哈萨克族的基本情况

穆斯林风俗习惯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