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社会状况

高句丽服饰方面,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高句丽民族,在衣食住行等习俗上,有着自己民族特点的显明特征。大家都知道,由遍布辽东的山城遗址可知,高句丽民族多在“大山深谷,随山谷以为居”,可是每逢公会,人们都以锦绣艳服的着装,佩戴自己心爱的金、银首饰来打扮自己。说明高句丽民族在衣着穿戴上,还是很讲究的,是有着很高的审美观点的民族。在服饰上,可谓贵贱有别,男女着装有异。

高句丽骄奢淫逸,据《新唐书》卷220《高丽传》记载:“王服五采,以白罗制冠,革带皆金扣。大臣青罗冠,次绛罗,珥两鸟羽,金银杂扣,衫筒袖,裤大口,白韦带,黄革履。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帼。”国王朝服衣冠,在两汉时代,是派人到玄菟郡去领取,是汉朝皇帝赐予的。后因高句丽有所骄恣,不派人到玄菟郡去领,而在玄菟郡的东界、即高句丽与玄菟郡交界的地方筑小城,朝服衣帻置于其中,岁时来取。高句丽把此城称为帻沟溇,即名城的意思(注:《三国志·魏书》卷30。)。下属官员和贵者,以青罗为冠,次者以绯罗为冠。青、绯罗冠,即无后的帻。仕人头戴折风,形如弁,上插二鸟羽,一般都是白韦带,黄革履,以金银杂饰。庶人则衣褐色襦、裤。襦衫作筒袖,裤口肥大。贵妇人一般着合衽长裙襦,裙袖皆为襈缘,头顶巾帼。这些有关服饰之记载,在高句丽壁画的男女人物上充分得到了反映。国王的服饰,虽然目前尚未见到,但下属官员和贵者的服装在壁画上都有描绘。比如在集安五盔坟4号壁画墓网纹衬地内所画的供养人物图像即是。所画的供养人物大多是头戴青、绯罗冠,所穿的袍服颜色有异。有的是白色内衣,绿色长袍,白带束腰;有的是穿绿色领缘红袍服,腰系红带;有的是着黄色领缘茶色袍服,腰系白带。所有供养人均为足蹬黑履,脚踏莲台,冠为青、绯罗冠,即无后的帻,可清楚地看到发是高髻,只是袍服和束腰之带,色彩有异(注:见拙著:《吉林集安五盔坟四号墓》,《考古学报》1984年第1期。)。仕人所戴的折风帽,在壁画上是屡见不鲜的。折风带有黑色的台带和白色的装饰物两边带绳,戴上之后,台带将额上部遮住,饰物将竖髻隔开,为了防止冠物脱落,带子则系颚下。折风帽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简便的冠帽,一般在折风上横插两根鸟羽,美观大方。高句丽人所穿的鞋履,从壁画上看到的即是靿鞋和短靴,一般均为履较长,前底稍向上翘,鞋尖向上反翘,即所谓的“长靿高鼻靴”。高句丽妇女的服饰,在壁画上所见到的一般都是着合衽长裙襦,裙襦皆为襈边,乃是女人服饰的显明特点。
《旧唐书》卷199上《高丽传》记载:“国人衣褐戴弁,妇人首加巾帼。”壁画中所见到的妇女冠物,一般都是巾帼,即和文献记载“妇人首加巾帼”完全相符。其它形状的冠物,目前还很少见到。《旧唐书》卷199上《高丽传》又云:“食用笾豆、簠簋、罇俎、罍洗,颇有箕子之遗风”。我们从集安地区舞踊墓、角觝墓主室所绘的家中宴饮图上都得到了证实。
“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葺舍,唯佛寺、神庙及王宫官府乃用瓦。”(注:《新唐书》卷109《杨再思传》。)这里明确告诉我们,高句丽民族的劳苦民众,乃是以茅草修屋,而神庙、王宫官府等建筑,是十分考究的,表明了“宫屋不壮丽,无以示威重”。简陋的民众建筑,壁画上虽然没有反映,但贵族的邸宅建筑,充分地得到了描绘。不难看出“坐食者万余口”(注:《三国志·魏书》卷30。)的贵族阶级所居住的邸宅样式。从壁画上所见到的邸宅建筑,一般来说,屋顶结构多为单檐四坡水式,出檐深远,檐角反翘向上,样式大方而美观。屋脊两端配以造型遒劲的鸱尾,有的用宝珠式火焰形吻。作宝珠式火焰形吻的,一般安置3个,除两端有鸱吻外,在正脊中间还安置1个,类似宝顶。在垂脊或斜脊上安装饰物,反翘向上,每排4个,形如浪花,甚为美丽。屋顶铺瓦,有红、青、黄三色,是属于木结构的屋架上铺瓦垄单檐四坡水或两坡水式的建筑,样式考究而又奢丽。在壁画中见到的贵族邸宅建筑的屋顶,一般均作朱柱红枋,在柱上作斗拱,多为一斗三升。有的在朱柱上出现皿板栌斗,上承桃梁枋,有的柱上的皿板左右又出现华拱,在华拱上面又作雀替式散斗,承荷梁架,在梁架上面有的又作驼峰,上承荷叶墩等等。壁画中见到的贵族邸宅建筑,板门一般漆作红色,并有铺首。在所绘的屋宇中,皆有幔帐悬挂,在墙壁上有的又绘有织锦壁衣的图案,显得屋内十分富丽堂皇。
据《北史》记载:高句丽人“俗洁净自喜,尚容止,以趋走为敬。拜则曳一脚,立多反拱,行必插手。”这些有关高句丽人的行走坐卧的姿式习俗,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上,都得到了十分形象的真实图释。
厚葬之习俗
仅在高句丽早、中期都城所在地—中国吉林集安地区就有高句丽古墓数以万计,这乃是厚葬习俗的结果。因为有厚葬的埋葬制度,才有这样庞大数字的古墓。据说在集安地区五盔坟4号、5号壁画墓以及四神墓,在第一重抹角叠涩石侧正中所绘饕餮面和躬身回首之龙,都张嘴含一颗宝珠,至今还遗有镶嵌宝珠之石孔。在五盔坟5号墓壁画第二重抹角石侧所绘的神农氏(即牛首人身像),双目为绿色宝石镶嵌,至今尚存。在墓室不同部位还有贴金痕迹。五盔坟5号墓过去称为“四页冢”,是因为该墓随葬有4个金叶而得名。这些都是“金银财币,尽于送死”的厚葬习俗的体现。[33]  [38]
喜歌擅舞之习俗
在《三国志》、《梁书》、《魏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通典》等诸多史籍中,都记载了高句丽民族有喜歌擅舞之习俗。《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高句骊》记载:“其民喜歌舞,国中邑落,暮夜男女相聚,相就歌戏。”《旧唐书》卷29《音乐志》又记:“舞者四人,椎髻於后,以绛抹额,饰以金铛。二人黄裙襦,赤黄袴,极长其袖,乌皮靴,双双并立而舞。”《新唐书》卷21《礼乐志十一》又记:高句丽有“胡旋舞,舞者立毡上,旋转如风。”这些对喜歌擅舞的记载描述,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上,充分得到了证实,为研究高句丽民族喜歌擅舞之习俗,提供了难得的图释资料。凡是到过集安参观或实地调查的朋友们,就会看到舞踊墓、长川1号墓、麻线沟1号墓、洞沟12号墓,等等,都有舞蹈图的描绘。就其所绘的舞蹈图来看,有单人独舞、双人对舞、集体群舞等。
出行、狩猎之风尚
高句丽早、中期的古墓壁画上,出行、狩猎题材,屡见不鲜。说明在当时是一种盛行的社会风尚。反映了高句丽贵族阶层定时出行郊外游玩;也选择适合的季节,乘马进入山林进行狩猎。
高句丽古墓壁画,特别是在早、中期的壁画上,狩猎是描绘最多的题材。舞踊墓、长川1号墓、麻线沟1号墓、洞沟12号墓、三室墓、山城下332号墓、禹山41号墓、药水里壁画墓、德星里壁画墓、安岳1号墓、东岩里壁画墓、龛神墓等均有描绘,说明在当时是一种盛行的社会风尚。在诸多狩猎场面中,大多是在山林地区,集体围猎,至少是两人以上,只身一人游弋者是很少见到的。在所画的狩猎场面里,以舞踊墓狩猎图、药水里壁画墓的狩猎图以及长川1号墓的狩猎图为最精彩。试以舞踊墓主室北壁狩猎图为例加以说明。整个画面为田猎场面,壁中画一起伏断连的山脉,小于人马。在整个山间平地画猎骑4人,山前3骑,山后1骑。山后猎者驱骑飞奔,张弓待发,追逐二鹿;山前骑士均纵马前驰,张弓镝矢在弦,畋虎逐鹿。为突出主题,表现田猎人物,把山林画小,推到次要。
这种狩猎风尚,在高句丽中、早期的古墓壁画上多有描绘;在后期的古墓壁画上,又很少见有描绘,说明高句丽占有乐浪、辽东之后,国境恢扩,农业生产大有发展,狩猎之风尚,亦有所改变。
投壶、角抵活动
“高丽俗喜弈、投壶、蹴鞠、角抵。”(注:《新唐书》卷220《高丽传》。)弈棋和蹴鞠,在壁画上目前还没有见到描绘,投壶、角抵却有例证。在五盔坟4号墓南壁的供养人图象中可见到一例投壶者图景。投壶者“束发高髻,头长尖耳,穿白色羽衣,坐莲台,右腿盘坐,左腿蹲立,右臂前伸,像是往一器内投掷东西,左臂弯屈,置于膝上”(注:见拙著:《吉林集安五盔坟四号墓》,《考古学报》1984年第1期。)。这可能就是投壶活动之俗的描绘。具有民族特色的角抵活动,在壁画上多有描绘。如角觝墓、舞踊墓、长川1号墓里均见有反映。其中以角觝墓所画的最为典型。所画的“摔跤”力士,都是身穿短裤,光背露腿,跌足,二者扭抱角抵。《汉书·武帝纪》云:“作角抵戏”。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大概同“摔跤”相似。宋代称“相扑”或称“争交”,实际上是一种体育活动。从壁画上所画的角抵图来看,甚似今天的相扑和柔道。高句丽的角抵活动,是始见于北方民族,但在高句丽中普遍推行。

高句丽社会状况 
  关于高句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