祅教在新疆的传播和发展

祆教传入新疆

祆教又称“拜火教”、“火教”、“火祆教”等,是中国汉语文献对琐罗亚斯德教的异称。祆教是古代波斯宗教,公元前7至前6世纪由琐罗亚斯德创立于波斯东部的大夏(今阿富汗的巴尔赫地区)。

祅教在新疆

该教的经典是《阿维斯陀》,宣扬善恶二元论,认为原始之初就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善与恶两大本原。善本原阿胡拉.马兹达是善良和光明的代表,恶本原阿赫里.曼纽是邪恶与黑暗的化身。善与恶、光明与黑暗两大势力将进行若干千年的斗争,最后以善神的完全胜利和恶神的彻底失败而终结。该教以火为善与光明的象征,对火尤为崇拜,有专门祭祀圣火的仪式。此外,还崇拜日、月、土、木等。祆教产生后不久,就传播到波斯东部和中亚地区。

祆教是最早传入新疆地区的外来宗教。祆教传入新疆的时间史无记载。1978年以来在乌鲁木齐和伊犁地区都出土了袄教的文物—高方座承兽铜盘。据考证,这两件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l世纪的铜盘,与中亚发现的祆教祭祀台形制相似,是祆教教徒专门用来祭祀圣火用的,这表明祆教传入新疆的时间应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之间。祆教的传入路线是由波斯沿古丝绸之路北道经中亚传入新疆。

祅教就是拜火教

祅教在新疆的传播和发展

由于袄教崇拜天、地、日、月、水、火、木、土,与新疆盛行的原始自然崇拜基本相同,因此容易被当地居民接受。魏晋至唐宋时期,祆教在新疆各地迅速传播和发展起来。近年在吐鲁番出土了几具唐代陶棺,内装有二次葬的尸骨。从陶棺和葬俗可以推断.陶棺中所葬的是祆教教徒。在吐鲁番的出土文书中,也屡屡出现祆教教徒特有的名字和有关袄教活动的记载。史籍对这一时期袄教在吐鲁番的流行情况也作了记载:“高昌国俗事祆神,兼信佛法。”佛教在这里仅处于“兼信”的地位,反映了当时祆教的盛况。祆教势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高昌统治者的重视和警惕。为了加强对祆教的管理,专门设置了负责管理祆教的机构和官员,对祆教的活动也采取了限制措施。

祆教传入中原后屡遭打击,到唐朝晚期已渐趋衰落,但是在新疆却有所发展。据新旧《唐书》记载,祆教不仅继续在吐鲁番、焉耆等地区流行,而且还传到了于阗、疏勒这两个佛教中心,并成为这两个地区人们乐于信仰的主要宗教之一。祆教也传播到了哈密地区。据敦煌藏本唐光启元年(885年)《沙州伊州地志》(残卷)记载,当时哈密有火祆庙,庙中“有素书形像无数。有祆主翟桀随者,高昌未破以前,桀陋因朝至京,即下祆神,因以利刀刺腹,左右通过腹外,截弃其余,以发系其本,手执刀两头,高下旋转。说国家所举百事皆顺,天心神灵功,无不徵验。神没之后,僵扑而倒,气息奄,七日即平复如旧。有司奏闻,制授游击将军。”

五代迄宋,祆教在新疆仍十分盛行。《旧五代史·外国传》记载:“于阗,其俗好事袄神”。 《宋史·外国传》也称于阗“俗事妖(“祆”之误)神”。这一时期来华的外国旅行家对新疆祆教也做了记述。10世纪的阿拉伯旅行家米撒尔说,吉利吉斯人“最忌熄火”,“祈祷时,面向南,拜土星及金星,欲知来,则祷火星,”拔希国(在今新疆策勒县)国都拔希城内有“火祆徒”。

考古学和民俗学资料表明,祆教的教义教规在新疆的祆教徒中得到了严格遵行。祆教不仅崇拜火,还敬奉水、土、木,而认为尸体是最不洁净的。所以,祆教徒既不实行火葬、水葬、土葬,也不用棺木,而是实行天葬。教徒死后,由专门以处理尸体为业者抬至坡地或戈壁沙漠,置于石上,任飞禽走兽将尸肉吃净,骨殖投人用石板、石块砌成的“寂没塔’’中。新疆祆教徒在严格遵守教规的同时,因地制宜,在形式上做了一些变通,即不用寂没塔,而把骨殖装人用黏土烧制的纳骨瓮或陶棺中。祆教的重要节日努鲁孜节,现在仍是曾信仰过祆教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些民族中,敬火崇火的习俗也大量保留下来。

祅教在新疆的传播和发展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