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药铺历史

万全堂:比同仁堂还老,传说是乐家当女儿的陪嫁赠予他人

万全堂,据说开在明永乐年间,比同仁堂的年头还老,传说也是乐家祖上的买卖,是后来乐家把它当成女儿的陪嫁赠予他人,才改换门庭。民国期间,万全堂有京城名医杨绳武题写的对联:万国称扬誉广三千界,全球景仰名垂五百年。足见其五百年悠久的历史,所以有人说,是先有万全堂,后有同仁堂。

万全堂门脸,开在崇文门外路西巾帽胡同南,高台阶下就是原来的八路公共汽车站,那时候上中学,我常常要走到这里坐车,天天和它打照面。据说堂中有一副有名的抱柱联: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讲的也是医德。我没有看见过,但门外正中间的万全堂的匾额,左右两侧有书写着“万全堂乐家老铺精制饮片丸散膏丹仙胶露酒”的金字通天大匾,每天都晃着我的眼睛。

我印象最深的,是1959年,在崇文门外拍电影《青春之歌》,看热闹的人特别多,因为万全堂的高台阶上面看得清楚,我和好多人挤到上面。那大概是万全堂从来没有过的壮观了,因为后来没几年,“文革”一来,它的那两块通天匾,被锯成一截一截的;1992年建新世界商厦,占了它的位置,彻底见不到它的影子。

鹤年堂:曾是严嵩别墅花园里厅的名号

鹤年堂的名字很雅,取淮南子中“鹤寿千年,以极其游”之意,和药铺没有什么关系。相传是严嵩别墅花园里一个厅的名号,“鹤年堂”三个字是严嵩的手书,严嵩败落之后流落在外,被药铺的老板得到,觉得这字苍劲有味,就当成了自己药铺的名字。

鹤年堂是明嘉靖年间(1526)创办的老字号,据说大门两侧有忠臣戚继光书写的“调元气”“养太和”的配匾,堂中有曾经因上疏严嵩五奸十罪而被严嵩害死的另一个忠臣杨继盛书写的抱柱联:欲求养性延年物,须向兼收并蓄家。现在虽然看不到了,但只要一想,将两位忠臣和一个大奸臣的字放在一起展览,不知道当年老掌柜的是怎么想的,是不因人废字,还是故意让人们做个对比联想?

鹤年堂的位置不好,在菜市口,过去杀人的地方,每次杀人,监斩官就坐在鹤年堂内,人们传说鹤年堂用人血馒头入药发家,门前有好几个人才能够摇得动的巨型大铁算盘,为的是摇动它的声音压过犯人临死前的骂声,总之都不是什么吉祥的东西。不过,即使如此,鹤年堂依然生意火爆,一度曾经和同仁堂平起平坐,民国期间曾有记载:“近虽西药林立,同仁鹤年二家家族,于平市四城设分肆无数,而购药者不约而同趋前门桥及菜市口两处。”

千芝堂:传说藏有千万灵芝

千芝堂开在明末之年,但规模远不及同仁、鹤年两堂。千芝堂取“世有千芝,天下共登仁寿”之意。这意思,不是取自古训,而是千芝堂留存下药目中的话,是千芝堂自己的追求吧。有传说千芝堂藏有千万支灵芝,我看大概只是传说而已,未必可信。

千芝堂真正发达,是清光绪七年(1881年),搞药材批发的吴霭亭花了两千两银子买下千芝堂,现存千芝堂的匾额,就是吴霭亭自己书写(店开在花市口南,两层木制阁楼,古色古香,一直挺立到1993年,建金伦大厦时被吞噬)。

吴聘请懂药材懂制药又懂管理的王子丰当掌柜的。王极其精明,八国联军进京时低价大量收购有钱人家存的参茸,战后再原价卖出;把当时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请到千芝堂坐堂,就是其中两招。几下子,把千芝堂经营得风生水起,晋级京城四大药铺的行列。

当然,京城四大药铺,历来说法不一,其中一说是把庆仁堂归入四大药铺之内。因此,有必要说说庆仁堂。论历史,庆仁堂成立得很晚,是王子丰自恃开创千芝堂有功,和吴霭亭闹翻之后,在崇文门外大街的路东偏北自立门户,一样的雕梁画栋,锣对锣鼓对鼓,唱起了对台戏。

庆仁堂:千芝堂“培养”出的掌柜子

庆仁堂取“庆有延年益寿,仁心普济万方”之意,匾额请清末举人江竹清书写,起码不输于吴霭亭的字。王子丰为自己这家药铺特意命名为“庆仁堂参茸庄”,这意思很明显,参茸庄要比药铺高一档次,故意给千芝堂看的。那是1912年的事。1917年,又在珠市口南开设南庆仁堂,以后陆续在虎坊桥开西庆仁堂、在东四开北庆仁堂、在前门大街开庆颐堂(现长春堂店址),全市7个连锁店,生意越做越红火。

德寿堂:老板在钟楼设计一列会跑出来的小火车,做活广告

还要特别说一下德寿堂,因为城南原有的大小老药铺上百家,包括四大老药铺(同仁堂1900年被火烧,万全堂、千芝堂和鹤年堂,分别在1992年、1993年、1999年,在扩路建楼轰鸣中被拆毁),谁也没逃过上世纪末。现在,不要说城南,就是全京城的老药铺,只剩下德寿堂硕果仅存,在修建两广路时和阅微草堂一起幸免于难。

它那三层小楼,样式是西洋的,琉璃等装饰是传统的,在二层楼顶南侧外立面,设计安装了一列仿真小火车和左右城门门洞,火车能跑着穿越其间。三层钟楼的时钟每过一小时,那列小火车就跑出来转几圈,替德寿堂做活广告,引得观者如潮。是当年惊动京城人的大新闻,好奇的人们都要去看看侃侃,德寿堂成为后起之秀。尤其是德寿堂祖传秘方研制的“康氏牛黄解毒丸”面世后,迅速成为闻名中外的精品。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南洋赛会上荣获奖章,在中南海国货精品展览会上获得褒奖。其建筑风格独特,中西结合,前店是二层楼阁,后连二进院落,是目前北京市唯一完整保留店堂原貌的老字号药店。将老北京当初的药业景象,留给我们一份活标本,真的难能可贵。

德寿堂创办比较晚,1921年先在南小市开张了五间小房,1934年才在现今两广路上建成了这三层小楼。它的老板康伯卿,原在乾元堂药铺学徒,偷学得一点儿制药手艺,卖点儿眼药棍、万应锭之类的小药,夹包串巷,赚来一些辛苦钱。那时,这样的小药都是平民百姓的常用药,我小时候还吃过万应锭呢。赚钱不多,却积少成多,康伯卿把最初那五间小房,渐渐扩展到这三层小楼,还在广渠门外买了11亩地,养鹿百余头,专门提取鹿茸。他研制的康式牛黄解毒丸,曾经风靡京城,盖过其他药铺,应该属于后来居上。

最后还应该说件事,也许有点儿意思:“文革”中,这几家老药铺都被改了名:鹤年堂改为人民药店,万全堂改为解放药店,庆仁堂改为永向阳药店,千芝堂改为井冈山药店……算是它们几百年沧桑史中的一个花絮,立此存照吧。

北京药铺历史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