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历史沿革与武清

张策一生教了很多徒弟,最有名望的是他的弟弟张喆(zhe)、表弟张月,他俩与张策被武林誉为“京东三杰”。

2006年张策的弟子们在马神庙为他立了墓碑。每年清明节,来自全国各地的通臂拳传人络绎不绝前来拜祭。

津门画家五老之一萧心泉(陈咀)

萧心泉,原名萧庆源,字心泉,号曼公、漫公,晚年亦署老泉。1892年生,卒于1965年,享年73岁。武清区陈咀镇陈咀村人。

萧心泉是我国近代著名花鸟画家,“津派国画”第二代画家,与刘奎龄、刘芷清、陆辛农、刘子久并誉“津门画家五老”。生前为天津文史馆馆员。

萧心泉因父亲在天津办旅馆,幼时随父亲来到天津。他九岁那年父亲病故,于是一边上私塾,一边协助家里料理旅馆,这一年他喜欢上绘画。1917年,26岁的萧心泉在天津东南角单级师范练习所读书,历时三年。1924年至1928年,在直隶总督府任书记(记录员)。1929年,参加全国著名画家陆文郁、陈慕甫等组织的“城西画会”,成为陆、陈的学生。1931年,刘子久任天津美术馆国画班主任时,萧心泉受其聘在该班教授花鸟画。同年,刘子久在天津创办国画研究会,萧心泉担任教学工作。上世纪三十年代,萧心泉在中国画坛已崭露头角。1930年,他的作品《兰》参加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获绘画铜奖。1949年以前,萧心泉在卖画的同时开办了“萧心泉学馆”。解放后,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1953年,其作品《八百长春》入选首届国画展,在全国247件展品中,天津仅占5件,萧心泉的作品为其中之一。1954年,萧心泉被聘为天津文史馆馆员。

老一代“津派画家”素有“朴实真诚而不矫揉造作,自然静雅而不藻饰浮躁,根植传统而不排斥西法,顺天应人而不妨碍文化品位,自强不息而不急功近利”的优良传统,萧心泉不仅继承了,并且成为典范之一。萧心泉的艺术造诣很深,而且是多方面的。本着“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精神,在学习、借鉴古代画家的同时,努力探究变现自然造化的规律,开创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他的花鸟画可称学有渊源,笔有出处,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其特点是设色艳丽,富丽堂皇,用笔整饬,刻画精微。他的作品纯系水墨,题材多写兰、菊,清新典雅,暗香浮动,虽逸笔草草,然意境深邃,属于“文人画”,非一般画家所能企及。萧心泉十分强调绘画作品的书卷气,即重视绘画中的书法趣味,和诗、书、画的高水平结合。他不但是一位卓越的国画家,还是一位著名书法家。他擅长真、草、隶、篆,这在天津画家中是不多见的。

萧心泉因画菊较多,且能得其形、传其神,故人称“萧菊花”。他在《墨菊》的题诗中写道:“清风留我到斜阳,半日从容尽日忙,不是花中偏爱菊,迟开都为让群芳。”充分展现了老一代国画家“处事泰然,清高纯洁,淡泊名利,超脱清虚”的平和心境。萧心泉的作品和人品,在天津乃至全国都有很大影响。

书坛巨匠刘炳森(大良)

刘炳森(1937-2005),字树盫,号海村,幼年自号刘五先生,武清区大良镇海子洼村人,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书画大师。

刘炳森先生1937年出生在上海,幼年随父母寓居北京。父亲病逝后,于1942年春母子回归故里。他曾在本村和东崔庄小学读完高小。1953年考入天津三中。1956年后考入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本科毕业。1962年秋,就业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书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其间攻绘画、书法。师从白雪石、董寿平、何二水等书画大家。其山水画注重以书法用笔入画,画风朴茂醇厚;书法以隶书、楷书著称于世,亦擅长篆、行、草诸体。其出版物总发行量近300万册。他的书法造诣为各国艺术界所熟悉称道,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隶书,在坚实的传统功力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用现代的审美意识,并渗透姊妹艺术的某些韵律和情趣,加之文学素养,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当代中国书坛独树一帜,亦称“刘体隶书”。其楷书宗鲁公,尤得益于“勤礼”,书体雄强朴茂、端庄遒劲、雍容大度、气势开张,且融入了众门之妙和自家创意,遂有骨劲气清、风神超迈之象,于当代书坛度越骅骝。

青年时代其书法扬名日本,1990年获日本“富士美术奖”。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曾多次赴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巴西、韩国、新加坡、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及展出个人的书画作品,受到世界华人及外国友人的赞誉。为宣传和平与弘扬中国的书法艺术,做出了不懈努力。

刘炳森先生热爱家乡,为家乡青少年倾心传授书画艺术,举办讲习班,办书画展,亲自设计指导建起“御碑园”、“笔冢”,注入本金50万元设立“何二水文化教育奖励基金”,多次为家乡捐款累计176万多元。支持家乡创办运河七省市的“大运河书画院”,先生在京倡议成立的武清乡友会,每年召开一次全会,先生生前主持15届,为带起家乡一代文风,提高武清的文化品位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刘炳森先生生前任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此外,还在国内外兼任诸多社会职务。难能可贵的是,在繁忙的社会活动和不断探求书画艺术的同时,欣然荣任家乡武清区政协顾问,每年区政协开全会期间,只要先生在京,一定赶回家乡出席并带头写提案,为家乡的建设和政协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评剧名家李金顺(王庆坨)

李金顺(1896-1952),女,武清区王庆坨镇人,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我国评剧艺术的奠基人之一。

李金顺天生一副甜甜亮亮的嗓子,人又长得秀气、俊俏。14岁随母流落津城谋生,最初拜师小元元红学唱河北梆子,继拜师葛春兆习京韵大鼓;16岁入坤书馆拜师东发红(孙凤鸣)学唱莲花落子。李金顺天性聪慧,转艺多师,融汇众长,成为评剧第一代女演员,与她同时期的有花莲舫及后来的碧莲花、白玉霜、爱莲君等。李金顺等几位落子女伶的出现,对后来评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金顺参加戏班后,充分利用女性声音高亢、纤细、甜润的有利条件,行腔自然,形态动作都较男演员细腻自然,使舞台人物造型富有美感,为评剧表演艺术增添了魅力。在评剧形成的初期,女演员的代表人物首推李金顺。她将大鼓的唱法、腔调糅合在评剧唱腔里,还根据人物的思想感情,创造出高亢粗犷、刚劲奔放、优美甜润特点的唱腔,同时突破了上下8小节的格式,使唱腔活泼多彩,大大丰富了评剧唱腔的表现力。

在表演上,李金顺注意人物身份和行动目的的不同,改变了当时舞台上旦角用固定程序来表现各种不同人物的表演方法,也改变了过去只重唱腔忽视做功的现象。李金顺创造的刚劲、爽脆的京音念白,为旦角开辟了一条新路。在评剧的器乐方面,李金顺提倡增加了笙、琵琶、三弦等伴奏乐器,改变了早期评剧只用板胡、二胡、笛子、唢呐四大件的老一套,增强了音乐效果。在李金顺和同伴的努力下,评剧艺术向前迈了一大步。后来李金顺的唱腔,被人们推崇为“李派”。李金顺等一批名演员的兴起,使评剧的剧目和题材得到进一步扩大和丰富。在从其他剧种改编移植的同时,又创作出许多时装戏,如《爱国娇》、《满洲里》、《黑猫告状》和《枪毙驼龙》等。李金顺不惧汉奸军阀的恫吓,于1928年演出时装戏《爱国娇》,热情宣传爱国进步思想。

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继李金顺之后天津评剧舞台又涌现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李银顺、李宝顺、朱宝霞、李宝珠(老)、金灵芝、花月仙、花玉兰、钰灵芝、爱令君等一批女评剧演员。

大运河的历史沿革与武清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