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历史沿革与武清

①北朝的北齐天统元年(565年),时幽州刺史斛律羡导高梁水“东会于潞,因以溉田,边储岁积”(《北齐书·斛律羡传》)。这说明当时潞河两岸已有相当数量的农耕人口居住。不然,斛律羡也不会兴修导高梁水入潞河灌溉农田的大工程。杨村位居潞河的中段,在这里居住的农渔人口均在这项工程中受益。

②杨村一带流传有关北宋、辽对峙时期的传说,证明宋、辽时杨村已然成村。

③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改凿运渠,实行对后世起着重大作用的“潞水通漕”,史书载有“穿杨村以南直抵直沽”的文字,这或许是杨村见诸史籍最早的一笔,也同时证明此前杨村早已成村,并借“潞水通漕”走向发展与繁荣。

④元代的杨村已是一个名闻遐迩的大码头了。《大元海运记》载:“……起运粮储,至杨村马(码)头交卸。讲究水程,自开洋上海等处至杨村马(码)头计一万三千三百五十里。”《元史》载:“由海洋抵杨村,不十日入京师。”

⑤自元至明、清三代一直在杨村设驿站、驿丞、管河主簿、巡检官等。明万历年间《移建杨村驿公署记》碑中称杨村“地以驿名”。漕运给杨村带来空前的繁荣。清代漕运沿运河在通州、天津、济宁、淮安设巡漕御史,后特殊在在杨村增设满、汉巡漕御史各一人,专驻杨村,管理驳船及北运河疏浚。至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时,仅杨村一地即有官家驳船千只。清代诗人梅成栋有《夜泊杨村》一诗为证:

“野水千帆集,人声沸暮烟。

楼台两岸寺,灯火一河船。

邻舫多欢笑,深更尚管弦……”

杨村的繁荣吸引了各地的商贾官宦、船工匠人纷至沓来。如浙江杜氏自明永乐年间沿运河北上来杨村落脚,创制了后来被称为“妇孺恩品”的杨村糕干。由于后来在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参加了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杨村糕干获得了食品类“嘉禾”铜质奖,从此驰名中外。杨村后来纳入了《辞海》等辞书条目,名著史册。

据清光绪初年的统计,杨村当时人口已达两千余,河东、河西两条五里长街上店铺买卖近百家,寺庙十余座,学堂近二十处,还建有广东和山西会馆等。当时两岸人声鼎沸,丝竹袅袅,河中号子悠长,千帆竞发,景象令人神往。

至于杨村因何命名,目前大致有四种说法:

其一,因杨姓立村。《武清地名录》记:“杨村,相传系以杨姓立村得名。”但此说正所谓“于史无凭、于实无据”,通史、县志、传说均缺乏佐证,因此普遍不为专家和民众接受。

其二、因杨柳名村。此说言自隋炀帝凿大运河后沿堤遍植杨柳,而且当地又宜种“傻青杨”之类,故称杨村。此说好像结合了“典故”,而且还有“傻青杨”的“实证”,但其实与第一种说法均难脱“想当然”的嫌疑。试想,如果仅以隋炀帝时遍植杨柳而命名,那么,从江南到河北,岂不村村可名杨村?而且“傻青杨”之类大抵是解放后从外地引进杨村的杨树品种,以此命名杨村岂非笑谈?

其三,因“扬旗”名村。宋、辽对峙在本地有很多传说。据说杨村与杨六郎抗辽有关。传说中讲杨村河东岸为辽所占,西岸为宋所有,人们都痛恨辽兵,河东有人便把辽军行动情报向河西宋军传递,双方相约扬旗为号。后来人们(包括定居在河东的契丹人)便把这里称为“扬旗村”。由于后来的误会与讹传,加之有人自称此地为杨家将的村庄,“扬村”就演变成“杨村”了。此说有两点不合史实情理处:一者,杨村当初分为东、西两杨村,但东西合一都叫杨村。而如果是河西岸的管河东岸的村落称“扬旗村”,河西岸因为不“扬旗”肯定就不能也叫“扬旗村”了,那么东西合一的杨村就难以形成了。二者,北运河(潞水)不是宋、辽对峙的界河。宋、辽间攻守虽然有进退拉锯,但其间分界大致在白沟河、拒马河和海河一线(特别是“澶渊之盟”以后),所以宋、辽间不可能长期只隔区区一潞水相峙——即是此说的大前提难以成立。

其四,因“扬帆”名村。杨村自金、元以来逐渐形成了大码头,“潞水帆樯”也就形成了后世评出的“武清六景”之一。清康熙朝诗人吴合纶《潞水帆樯》一诗,实际上也是杨村码头风帆上下壮景的写照:

“西指神京御水通,蒲帆乱射夕阳红。

粟输南国争飞挽,客近长安尚转蓬。

历历晚烟如极浦,依依晴树趁轻风。

往来阅遍沙头鹭,独立苍茫送去鸿。”

杨村地处燕山南侧,清以前一直临海很近,加之地势开阔,常有风高浪急的景况出现。且杨村往北地势增高,杨村海拔约在5米,北至蔡村驿不过20余里就升高了3米,到河西务就升到海拔10米了。更重要的是:杨村是潮汐引起“逆河”现象的一个节点。河北省《青县志》载:“其海河潮汐,自大沽海口西抵天津之三岔口,计一百七十里;又自三岔口北溯七十里,抵运河之杨村驿;南溯四十里抵津属杨柳青;西溯六十里抵大清河之瘸柳树。”而民间也有“潮不过杨”的说法,即潮汐北不过杨村,南不过杨柳青,西不过杨芬港。在潮汐的作用下,常常是一边“势如建瓴”的河水自北向南滔滔下泄,一边是叠波涌浪的海潮自南向北强劲上迎,河水海潮往回相逆。这种奇异景象正是种种自然现象的综合,造成往来船只到杨村后常须借风扬帆,才能逆势而上或顺流而下。赶上顶风逆水,即是船家心急雇上纤夫、驴骡拉纤一天也走不了多远。杨村因成了行船的扬帆之地而呼为“扬村”,久后讹作“杨村”。正是这个缘故,元、明、清三代才均在杨村设置水陆驿站、码头。所以,杨村立镇设驿,不光是这里地理位置重要,还有漕运的实践经验与科学因素在里头。因“扬帆”而命名杨村的说法有其丰富的蕴涵、哲理与积极意义,其说值得肯定。

大运河的历史沿革与武清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